同學聽後沒有說話,顯然在思考。過了一會兒,她有點不甘心地說:“我明白這是我的缺點,但是我不希望思穎身上再繼續存在這個缺點。”
我又問她:“為什麼你覺得內向就是個缺點呢?如果你覺得這是個缺點,為什麼不把它改掉呢?”
同學想都沒想便說:“我都多大了啊,早就成型了,改也改不掉了。可思穎還小,完全還可以塑造。”
這些話,想必很多父母都特別熟悉。經常聽一些父母說自己已經過了幾十年了,一輩子就這樣了,也不可能再有什麼大出息了,唯一的指望就是孩子了。這種想法也沒有錯,畢竟孩子的可塑性確實比大人要強。
可是回過頭來再想想,這種想法真的正確嗎?父母沒有勇氣和能力去改正自己身上的所謂的缺點,卻要求孩子要做到,這是不是對自己“自由主義”,對孩子“必須主義”?孩子又怎麼可能會完全達到父母的期望?
事實是,不管任何年紀,隻要自己真的想改變習慣、改變現狀,都能夠使自己無限接近自己的期望。可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要改變自己,首先要做的就是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絕對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其次,改變自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所經曆的過程會很辛苦,甚至是痛苦。所以我們就以年紀、能力等因素作為自己逃避改變的借口。可是內心卻非常不甘心,於是,便把這種不甘心放到孩子身上,希望通過孩子來彌補自己的缺憾。
對孩子過於求全責備這點在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父母身上體現得尤為嚴重。他們曾經的理想被殘酷的現實擊倒,這份不甘心促使他們在孩子的成功上來彌補自己人生的不足。比如全職媽媽,為了孩子放棄了工作的機會,和社會的接觸相對較少,她們覺得自己是洗衣、做飯、帶孩子的角色,心裏有很深的恐懼感,害怕和社會脫節,被其他人輕視,害怕被老公拋棄,更害怕被別人說“不用工作,全心全意地帶孩子,居然還帶不好”。所以,她們比別人更強烈地希望孩子成才,她們以超高標準去要求孩子,因為孩子的成才可以使她們擺脫這些恐懼,讓她們看見自身價值,因此,經常做些拔苗助長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越是對孩子有高期望,越想塑造一個完美的孩子,最後越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是孩子真的那麼差嗎?並非如此。這中間有一個邏輯,每一個最終成功的人都要經曆過無數失敗。可是在這些父母眼裏,他們不能接受失敗。對他們而言,偶爾的失敗使他們幾乎預見到了最後的失敗,他們不允許這種結果產生,所以隻能加倍地去要求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不管孩子有多努力,總是離父母的期望還有一段距離。最後在父母失望的眼光中,孩子徹底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幹脆自暴自棄。孩子成年後,又把這種期望延續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聽了我的分析,同學也意識到了自己存在著這種心態,可是要從自身去改變又讓她找不到頭緒。
其實,我並不認為她的內向是一種缺點,所以我更不覺得思穎的內向是一種缺點。
有意思的是,我之後又碰到了一位同學,她也有相似的煩惱,不同的是她覺得自己的女兒實在是太活潑了,上躥下跳的,比男孩子還活躍。她說這孩子簡直生錯了性別,比如前不久,她和幾個朋友帶孩子去動物園,看見蟒蛇的時候,幾個小男孩嚇得紛紛往媽媽的懷裏躲,而她女兒卻恨不得進去和蟒蛇玩,嚇得她趕緊拉回女兒。
我笑著說:“你平時一定沒有和孩子談論過蛇的可怕。”
她驚訝地看著我:“你怎麼知道啊?”
其實道理很簡單,孩子不會害怕自己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就像初生之犢不畏虎,它不害怕老虎是因為它根本就不認識老虎,當然不知道老虎是要吃自己的。
同學聽了我的解釋,對這件事釋然了,可還是憂心忡忡地說:“可我養的是女兒啊!女孩子就應該在家彈彈琴、畫個畫什麼的,天天比男孩子還野,像什麼話嘛!我希望她文靜、內向一點,否則她長大了,會有男生喜歡她這種假小子嗎?”
我想,將這兩個孩子的性格中和一下,兩個媽媽可能會比較滿意。
但是我們忘了一點,社會上就因為存在形態各異、性格迥異的人,這個社會才變得多姿多彩。
我們再來看一下媽媽眼中這些所謂的缺點。內向是缺點嗎?內向的人確實不太會表現自己,從某種程度而言,確實容易吃虧。可這都隻是假設而已,就像有的領導喜歡能說會道的人,有的領導喜歡踏踏實實去幹的人一樣,誰能知道現在孩子的性格會阻礙他還是成就他?既然無法預知,何不坦然接受孩子的現狀?
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完全肯定和接納。隻有這樣,才能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發掘自己的潛能,才能培養他的自信和安全感,使他一生獲得幸福感。
我曾經看過一部美國的電影,叫什麼名字我想不起來了,但是裏麵的一組鏡頭至今使我記憶猶新。電影裏的父親有三個孩子:一個孩子智力超群,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一個孩子智力平庸,成就也相對平庸一點;還有一個孩子的智力低於常人,是父親一直在照顧他。可是這三個孩子都過得無比快樂,相親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