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0年),達摩大師秉承了般若多羅的遺訓,就乘一隻做生意的商船,航海東來。先到中國南海。當時南海的刺史肖昂,馬上就寫了一道表上報梁武帝。梁武帝得知印度來了一個得道高僧,達摩大師,心裏非常敬仰。
於是派人到南海,專程迎接其到金陵(南京)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梁武帝本人很是信仰佛法,並且付諸實踐,其在位以來大弘法化,發菩提心,興隆三寶,造廟度僧,布施結緣。每隔五裏地方,就造一座寺,每隔十裏地方,就造一所庵,度很多善男信女去出家做和尚、當尼姑。他自己對於佛學也是自認為非常精通,但他隻知道著相事修,追求人天福報,不知道離相妙修。梁武帝為求證自己佛果菩提如何。
梁武帝一見到達摩大師,就請求開示法衣,問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寫經、弘揚佛法、到底有沒有功德?祖曰:沒有功德,隻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則沒有。帝曰:如何是真實功德呢?祖曰:清淨智慧是微妙圓融,本體空寂,無法可得的,如是功德。絕對不是世間上有為之法所能求到的。帝曰:如何是聖人所求的第一義諦呢?祖曰:廓然浩蕩,本無聖賢。帝曰:對朕者誰?祖曰:我不認識。
達摩與梁武帝二人,一問一答,可惜不能契合於梁武帝的小機。奈何教大機小,所以梁武帝領悟不了達摩大師的根本法衣,達摩禪師也認為當真是機緣不合,就離開金陵到洛陽去。這真是情投意合千言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後來,梁武帝把與達摩的對話情況,告知他的師父誌公禪師,禪師聽後就大吃一驚,即對陛下說:達摩大師這個開示實在太好了,他是觀音大士,傳佛心印的大權使者,乘願而來。粱武帝聽了誌公禪師這麼一說,心裏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識泰山,竟然當麵錯過了。
立刻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許多兵馬,急急追趕,一定要把達摩大師請回來,承事供養。誌公卻說:陛下千軍萬馬,喚不回。
果然軍隊追趕道幕府山時,見達摩大師已走到了山下江邊,達摩聽聞動靜,回頭一看,發現了梁武帝竟然是派軍隊追趕,而不是其本人誠心而來,便扶手一揮,便見兩邊山峰突然閉合。達摩走到江邊,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揚長而去。達摩到了洛陽,住在嵩山少林寺,麵壁九年,深入禪定。
後來曾有人寫了一付對聯:一葦渡江何處去,九年麵壁待人來。
天耳長篇大論完畢,心中也是感覺暢快異常,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寧越聽罷,則是心道,不想自己渾噩間,見到的情景到是與之很相似呢。但我又是何時悟通的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莫不是那“範式之魂”?
自己得到此物也有幾日了,但當真是搞不清楚這範式之魂到底有何神通,那神秘人也是不說,隻讓自己去參悟。此番遭遇也不確定,是不是與之有關。天耳雖也是道出了這一葦渡江的由來,但卻沒能解釋自己是如何學得的,難不成真是別人口中常說的機緣麼?
寧越想罷無奈的搖搖頭,心道這世間的事真是變幻莫測,那能事事看透。
如今自己稀裏糊塗悟得這功夫,心中也是疑惑,佛門與道家難道真的是殊途同歸的麼?隨即又想到,還是正事要緊,不能再次逗留,萬一靈山門又來人怎麼辦?
“煙兒,天耳,我們還是盡快趕路吧,把師父他老人家安葬了要緊。”
眾人都是嗯了一聲,又開始馬不停蹄的朝那沅河而去。一路上,一逢江河寧越都施展那一葦渡江,而且越來越精熟了,幾乎是直線逼近那沅河.
一邊趕路,天耳一邊給寧越柳紅煙兩人介紹那沅河的來曆。眾人行進速度稍稍放緩了些。沅河又稱沅水。源出雲霧山雞冠嶺,流經黔東、湘西,至黔城,入洞庭湖。這沅河上遊稱龍頭,中遊稱清水至黔陽縣與潕水彙合後稱沅河。天耳說完道“那地方我之前也並未去過,我們就去那沅河的上遊吧。”
半天功夫左右,一行人已經到了那沅河上遊了,尋得一處依山傍水的林地後,眾人都停了下來。一起環視這周邊風貌,隻見滿山是那常青樹木鬱鬱蔥蔥,林間鳥雀啼鳴在安靜的林間飄蕩,更顯得山中幽靜安詳。那江河也是靜靜流淌,波瀾不驚,被那滿山綠樹映襯得如那碧綠翡翠一般。此時本已經是秋季,可卻是難得的晴朗天氣,天空碧藍,萬裏無雲,眼下這風光內斂清明,清幽謖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