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我們看到組長顯然是一個意誌堅強而智慧的人,用“饅頭”做心理暗示,引導兩位同伴繼續走下去。試想一下,假如胖子真的打開了地質包,看到真相,他是否還會有走下去的信心呢?再設想,假如他們真有兩個饅頭,假如最艱難時刻組長同意分掉饅頭,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很難說,也許兩個饅頭的能量足夠支持他們走到最後,但是,在那茫茫林海中誰又知道會走多久呢?沒有了“饅頭”,他們是否還會有前行的底氣呢?
在這裏,中學很清晰地為讀者闡釋了正向“心理暗示”在極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對人的積極意義,當生存的心理需求也在經受考驗的時候,這種暗示就成為最終的力量,中學心理體驗小小說的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讀來令讀者去思考的內容很深刻。
再現常態生活中人的心理障礙
有一種人處在“常態”的生活中,其心理卻是有障礙的,比如《確診》裏的薛顯峰完全就是神經征中的疑病症,這種人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況過分關注、擔心或相信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有的人幹脆就確信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就像薛顯峰這樣,反複就醫,核心表現就是對自己有一種嚴重疾病可能性的焦慮或恐懼,經各種醫療檢查均不能證實疾病的存在,也不能打消其疑慮。這種意念隨時間推移而日益增強,不管醫院的檢查結果有多麼權威,他對自己的病堅信不移,並且還要不停地去做各種檢查,他隻重檢查不重診斷,因為他需要在各種醫學檢查中進行心理釋放,對這種人如果不進行專業心理幹預,這種“變態心理”將愈演愈烈,持續下去,必將形成痛苦的人生。
《包袱》一文的主人公具有社交恐怖症的明顯症狀,焦慮而且有偏執型人格障礙。這種人恐懼被人注視,擔心在眾人目光下自己會做出丟臉的言談舉止或表情尷尬;擔心自己在別人麵前張口結舌而拒絕當眾講話。由於害怕,他們才會產生回避行為。同時具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最突出的特點是猜疑和偏執,這種人的一切客觀活動都要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模式進行,一旦模式被擾動,他的行為就會失去正常的節奏,從而變得無所適從。小說的主人公二十年前原本是個優秀的大學生,僅僅因為畢業演講時第一頁講稿落在桌子上而打亂了他在心中安排妥的行為規程,於是他不知所措。雖然他的才華使他非常漂亮地完成了演講,但是猜疑的特性使他認為台下的掌聲是一種嘲諷。這件事成為誘因,此後他就恐懼在眾人麵前講話,二十年中,他偏執地一遍遍回憶演講那一幕,進而懷疑自己的能力,一次次放過了提升的機會。最終“他由一個才華橫溢的小夥變成一個為猥瑣的中年人”。讀到此,我們不由地為這樣的人歎息一聲。
這部分裏,中學的目光直接指向那些具有人格和精神障礙的人,這些內容在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具有特別意義。
綜上所述,中學的這類作品確實擔當起了引導讀者進行心理體驗的功能,在這個心理問題凸顯的時代,他的創作無疑具有特別的色彩。如何麵對和解決心理問題是值得全社會關心的大事,中學的文學創作觸角能夠深入到這個領域,無疑是對文學功能的一種突破,更是對小小說創作的一種貢獻。應當指出的是,文學創作總是將人的思想境界或對社會的認識向正向引導,心理體驗也不例外,所以,希望中學在今後的創作中能夠更深切地理解文學的基礎功能,在再現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將創作的基點放在心理正向引導方麵,比如《誘惑》最終給人的結局就是一種正向心理境界。而《確診》和《包袱》則具有暗淡的色彩,不利於心理體驗型作品完成心理引導的功能。
總之,中學的創作首開心理體驗小小說先河,希望中學先生今後創作出更多這方麵的好作品,用小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對人實施心理引導,用自己的創作真正實現以作品完善人的心智的文學內涵。
【作者簡介】
高盛榮: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比較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