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靈魂觸摸心音(2 / 3)

中學的這些描寫都屬於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因此也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心理體驗。愛和歸屬的需要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由中學的作品我們一下子就可以體驗到那種身處人群卻孤獨無依的心理感受有多麼可怕,這就不難理解“賣樓老人”和“明明”有悖常理的做法,其本質也是理解了我們自己,由此我們就會更好地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描摹常態生活中人的“非”常態心理願望

人在正常生活狀態下的心理需求或心理願望有時候雖然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卻與社會道德或生活規律不一致,那麼這種心理需求或心理願望就處於“非常態”,就會被他人或群體施以一定的手段來調整。

比如《午夜電話》就是一篇很典型的人的“非常態”心理寫照。自殺絕對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狀態的出現實際上是為了實現另外的一種心理需求——安全感。當落榜生玲子被同居的男友拋棄後,她失落的心要尋求的是最徹底的安全感——死亡,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她屬於急性應激障礙。“急性應激障礙”是指一個人遭受了急劇、嚴重的精神打擊或刺激後數分鍾至數小時出現的意識障礙,對事物判斷指向出現意識範圍狹窄。但這種反應畢竟持續的時間比較短,因此,在爸爸的苦苦規勸下,玲子的萬念俱灰的心態有了轉機。

再如《心境》寫了一個短時性心理焦慮的人“非常態”的心理過程。一個心裏不痛快的人,被朋友相約去公園,在極度心裏鬱悶的情況下,熱鬧而愜意的公園景象在他眼裏是那麼糟糕,而且三人中偏偏他丟掉了僅有的二十塊錢,這讓他更感覺自己是最倒黴的人。可是當兩個朋友分別“丟掉”比自己多十倍甚至二十倍的錢時,他心情竟好起來,看到兩個“垂頭喪氣緘默不語”的“倒黴蛋兒”(朋友),他一下子感覺自己是很幸運的人,並輕輕哼起了小曲,兩個朋友則“相視一笑”。在這裏,我們看出主人公是個心理基本正常的人,因為他的焦慮狀態並沒有維持太長時間,僅被一件小事就解決掉了。可是他的焦慮的消失是基於一種“求同”的心理需求,即在自己不幸的時候,希望別人也與自己有同樣的遭遇或感覺,本質上這是一種“變形”的對安全的需要。但是這種心理需求顯然是不符合生活邏輯的,所以,他的兩個朋友用計對他進行了心理幹預。這篇小說很真實地再現了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現象,我們問問自己,是否在心緒煩亂的時候能夠平心靜氣地欣賞他人的興高采烈呢?

中學在描寫這些常態生活中人的“非常態”心理時,都強調了他人或群體對這種心理的幹預。的確,作為心智健全的人,在正常的生活狀態下,這樣的心理需求直接對群體或他人的生存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被規範是一種必然。

展示“非”常態生活中人的心理追求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基本相當,很大程度上人們的心理需求與心理體驗的內容也差不多。但是特殊情況下,當人處在“非”常態的生存狀態下,人的某一種心理需求就上升為主導地位,特定心理體驗就變得格外深刻,這種特別的心理需求就成為人的極致心理追求,這種“變態”的生存狀態往往是指極為惡劣生存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況,比如魯濱遜生存的荒島,或者傑克?倫敦筆下的育空河流域的自然環境。當人處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的時候,生存就是惟一或者說根本的心理需求。在這樣的心理需求的支配下,人會對自身處境采取不同的態度,從而產生不同的人生結局。

《誘惑》一文寫了三個地質隊員在荒林中迷路事件。斷糧斷水,在杳無人煙的林海中,什麼時候能走出去?是否能夠走出去?沒有人真正知道結果。此刻,生存是惟一願望和心理追求。然而這種願望又需要有一個心理支撐來維持——兩個饅頭,在組長鼓鼓的地質包裏。於是他們的心裏有了“底”,走過一程又一程,翻過一座座山梁。終究胖子、瘦子抵禦不住饑餓的折磨,一次次要打開地質包,又一次次被組長阻止,兩個饅頭就是活下去的希望,是繼續走下去的精神力量。終於到了公路上,他們走出了生命的穀底,看到了生的光芒,於是打開地質包——兩塊礦石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