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現實對話

——讀小小說作品集《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孫偉

通讀中學的小小說作品集《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以下簡稱《月亮》)有些日子了,總想寫點兒什麼,但一直沒有動筆。近日欣聞這本小小說專集榮獲了“2009年冰心兒童圖書獎”,便又有了寫些文字的衝動。

近兩年,中學的小說創作麵不斷拓展,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相繼登上了《長城》和《中國鐵路文藝》等文學期刊的大雅之堂。他的小小說創作仍勢頭不減,每年的全國“小小說(微型小說)年度選本(精華本)”上都能看到他的作品。

坦白地說,讀時下的一些小小說作品集,大多是前幾篇中看,再幾篇能看,末幾篇難看。初讀中學的小小說作品集《月亮》時,害怕遭遇這種閱讀的尷尬,讀了一半,我就放下了。

前些日子,工程告一段落,我終於得閑,便又捧起《月亮》,看接下來的篇章。讓我大吃一驚的是,《月亮》後麵的作品,不僅不比前麵的作品遜色,還大有“老鼠拖鍁板——大頭兒在後麵”之勢呢,某些篇什非常適合我的閱讀口味。看著看著,我就被書中精彩的內容吸引住了,竟欲罷不能,於是乎,我一口氣把“可口可樂”喝完。

《月亮》集最能打動我的有兩點:一是現實主義寫作觀貫穿始終,二是對小小說創作思想采取兼收並蓄的態度,表現技巧不拘一格。

先說現實主義寫作觀。

縱觀《月亮》集,其中的曆史題材、武俠傳奇故事和科幻小說等非現實性作品微乎其微,它的基本篇什都是把握時代脈搏、貼近現實生活的。現實主義寫作觀,是指作家在創作中所遵循的“側重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基本態度,就是說,其作品是直麵人生的。所謂直麵人生,就是作家要通過自己的作品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直接對話。作家愛什麼,恨什麼;反對什麼,讚揚什麼,在作品中成了“禿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謳歌時代的“真善美”也好,摒棄現實的“假惡醜”也好,讀者都會通過作品一覽無遺!《月亮》帶給讀者的都是我們在眼皮子底下可觸可感的眾生相。

《收麥》中老疙瘩兩口子與六嫂子之間的樸素善良的人間真情,《二姐的手表》中細膩的手足情感,《女孩的發型》中如何正確看待學生愛美與學業的關係,《包袱》中對自背包袱、自尋煩惱者的善意調侃,《莫碰蕁麻葉》中對年輕人不可掉進情感漩渦的警策,《瘸七爺放羊》中對瘸七爺默默奉獻精神的禮讚,《砸回來的工錢》中對農民工弱勢群體的同情,《虛驚一場》中所刻畫的官場的微妙心理,等等,這些作品,或敘寫人間真情,或品味生活芳香,或深入人物心靈,或同情弱勢群體,或暴露官場窘態,或探索人生真諦……總給人以啟迪和反思之悟,讓讀者大有“開卷有益”之感。

再說寫作方法的多樣化。

大家知道,時下的小小說是我國文化生活領域裏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寫小小說、研究小小說的人越來越多。在燦若群星的對小小說文體的評論中,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當然,也有不少厚此薄彼的言論。如,人們在提倡小小說創作要多樣化的同時,也有人提出對小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和情節)的質疑。再比如,人們在提倡小小說寫作要注重個性化的同時,又有人在不斷地重複自己,偏離了個性化的要旨。從理論上講,人們對什麼都可以提出質疑,因為事物總是在質疑中不斷完善、不斷進步、不斷提高的,但我們在實際寫作中,不能受不成熟的理論困擾,不可“拿著紅棗當火吹”。其實,經典的寫作方法是千錘百煉的,是上升為寫作一般準則的理論。每一種方法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有人喜歡,我們完全不需要因為個人的喜好而厚此薄彼。

我讀《月亮》集,發現中學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作家。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按照小小說的基本要求寫的。所以,他的作品更“像”小小說。這些作品或以塑造人物取勝,或以“峰回路轉”的情節立足,或以精彩的典型環境描寫得分。不拘一格,左右逢源,極盡錯綜變化之妙。但“不拘一格”絕不等於沒有個性。片麵地理解個性,必然導致日複一日的重複。讀者從《月亮》集中得知,個性與“單一”無緣,與“重複”大異其趣。個性,是指一個作家的排他的語言風格和敘事格調,它融合於各種表現方法的作品中,而不是某一類或某一種形式的表現技巧。《月亮》一書中還收錄一些新作,全部來自當下的現實生活,讀來親切感人……《月亮》帶給我們的很多,遠不是我這篇小文可以“囊括”的。

篇微紙短,就此打住。

【作者簡介】

孫偉:小小說作家,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牡丹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哈爾濱鴻順熱力安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