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案例”
我兒子多多三歲半了。按理說,這麼大的孩子是最天真爛漫的時候,可我兒子卻極為暴躁。平時遇到什麼困難,從來不讓大人幫忙,你要是幫忙,他就拳打腳踢,可他自己又解決不了。有時候會急得大叫大喊、又抓又撓,有時候還會打家長,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昨天晚上,孩子自己玩積木遇到困難,我就前去幫忙,他卻叫嚷著“媽媽,走開!”然後把積木扔得到處都是。我告訴孩子:“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應該找媽媽幫忙。”孩子說:“我不要。”然後又自己玩起來了。
吃晚飯的時候,還沒吃兩口就開始搗亂,還往飯裏吐唾沫。我告訴孩子這樣不禮貌。孩子不但不聽,反而吐得更起勁兒了,最後竟然開始往我臉上吐。當時我太生氣了,一時沒控製住,就動手打了他。從那時起,孩子開始無視我了,平常故意繞開我的視線,還跟我婆婆說:“我恨媽媽。”
作為媽媽,看到最疼愛的孩子不理自己,心裏很不是滋味。怎麼辦呢?我該不該主動向孩子示好呢?
“孩子會主動向你示好”來自:某小Mo1樓
本來就是孩子的錯,樓主沒必要向孩子示好,倒不妨先冷處理一下,等孩子忍不住喊媽媽的時候,你再問他:“知道媽媽為什麼打你嗎?其實媽媽也不想打你的,你下次要如何如何做。”這樣才是正確的做法,讓孩子知道你為什麼打他,他哪裏做錯了,這樣他的打也沒有白挨。再者說了,孩子這麼小,根本不懂“恨”到底是什麼意思,多半是聽別的小朋友說的。所以樓主不必多慮,沒多久孩子自會理你的。
“必須示好”來自:巴巴鳥2樓
樓上錯了。也許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裏,大多數家長習慣扮演傳統的強勢者角色,都覺得“棍棒底下出孝子”,覺得他“不過是個小孩子”。示好不僅有損麵子,更損害權威。
但其實,父母向孩子主動示好,不僅不會損害父母的形象,反而是母愛、責任的表現,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
不要覺得孩子哭過就忘了。等你下次打他的時候,他立即會想起你上次打他的情形,這隻會讓孩子更恨你,隱患一直存在。等孩子大了,他會想辦法報複你的。所以,該示好的時候就要示好,給孩子更多的愛,不是更好嗎?
“找奶奶幫忙”來自:重複飯飯3樓
孩子“不聽話”,需要的是家長更多、更耐心的思想工作。既然孩子現在不理你,而你又擔心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那就該找孩子比較信任的人尋求幫助,比如孩子的奶奶。讓奶奶多給孩子講道理,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自然會主動向你示好。
“為什麼打孩子”來自:小草無心4樓
孩子之所以不理你,是因為你給他造成了心靈上的創傷。如果不主動示好,就是在繼續錯下去,是我們教育的失職。樓主總在抱怨孩子不聽話,把原因推到孩子身上,其實,不管用什麼管教方式,責任都應該由父母來承擔,而不是孩子。
之所以打孩子,是不是因為你不了解孩子呢?你總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問題,覺得孩子吐你臉上是對你的侮辱,所以很生氣,動手打了孩子。或者是直接套用了父母的管教模式,隻要覺得不對就打,或者是懶得思考其他的方法來管教孩子,認為孩子犯錯了就該處罰,而且打罵的處罰方式見效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