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農業產業的市場績效分析(2 / 3)

表3中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農業收入指農村居民家庭從事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生產和管理活動所獲得的人均收入,與之對應的是城鎮家庭人均全年實際總收入中扣除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的工薪收入。在比較中發現,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農業收入遠遠低於城鎮居民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均工薪收入,且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農業收入的同年增幅始終低於城鎮居民人均工薪收入,2009年城鎮居民工薪收入增幅為9.59%,是農村居民農業收入增幅2.17%的4.4倍,這充分說明農業的收益率遠低於非農產業。

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產業的技術進步是測定市場績效的又一重要指標,任何產業的技術進步都是在一定的市場結構特征下,通過某些市場行為所實現的。農業市場的技術進步可以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表示。一般認為,農業總產值的增加一部分來自生產投入的增加,另一部分則是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投入產出比的提高。農業科技進步是廣義的,既包括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包括政策、經營管理等方麵的進步。因科技進步產生的總產值增長率,叫科技進步率,農業科技進步率除以農業總產值增長率,就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廣義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基本上等同於科技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影響程度,是農業市場運行成果的體現。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自“八五”時期以後逐步上升。“八五”為32.14%,“九五”為40.53%,“十五”增長到45.88%。據農業部2004-2009年測算,全國農業機械的耕種收的綜合機械化率能夠達到52%,比“十五”末的36%提高了16個百分點,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1%。這表明我國農業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已取得了成效,2004年施行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農業科研經費投入金額和農業技術人員數量的增加都促進了農業生產增加值的提高。相關統計報告顯示,2006年農業技術人員數量達到208.93萬人,第一產業R&D經費從2001年的9.56億元增加到111.02億元,占全國R&D經費的比重從0.92%猛增到4.53%。然而相比於國外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我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美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高達80%左右,而以色列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已達到96%左右,所以我國的農業科技支撐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五、提高農業市場績效的政策建議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業市場中存在著嚴重的勞動力過剩,單個農戶和農業企業的競爭力難以提高,農業利潤率低於社會平均水平,農業的產業貢獻率不足第二、三產業的1/10,農民的勞動生產效率較低,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也與歐美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根據產業經濟學理論,對於市場運行的失效,政府可以采取一些產業組織政策,通過調整市場結構,影響經營主體的市場行為,從而達到提高市場績效的目的。

1、加強經營主體聯合,發展農村合作組織。農戶數量龐大,家庭經營規模小是我國農業市場集中度低的重要原因。加強農戶橫向一體化,建立和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業企業之間的兼並和重組是實現農業規模經營、擴大農業外部規模、提高市場集中度、促進農業市場化和組織化的有效途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可以改變農戶與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合作時談判的弱勢地位,提升農業企業競爭力,有效降低農產品流通中的交易成本,利於農戶間的價格協調行為,增加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農民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