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商圈調查的方法(2 / 2)

PX=X城(人口較多城市)的人口數

PY=Y城(人口較少城市)的人口數

(2)赫夫模型。美國戴維·赫夫給商圈下的定義是:“按地區勾畫的區域,含有潛在的顧客,在這些顧客中,存在著購買由各個商店或各個商店群所提供的,一定等級的商品和商業性服務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認為,消費者與商店的距離,購物的幾率成反比。根據戴維·赫夫思想,顧客在店鋪購物的可能性,可用下列公式計算:

可能性=營業規模顧客到店時間×an∑i=1(營業規模顧客到店時間)

其中,a=以經驗為基礎所估計的變數,反映了顧客在各種購買行程中所花的時間的效果;

n=互相競爭的零售商店數

用此公式,零售企業可以根據預期的,會被該零售商店售貨場所吸引的住戶數,計算其商圈大小。也可以根據指定區域內住戶到店鋪購物的可能性,計算出商店購物的人數。見以下公式:

來店顧客數=n∑i=1(可能性×住戶數)

(三)商圈調查的基本程序

商圈調查方法有很多種,各有各的操作程序,但一般按以下程序進行:

第一階段:宏觀把握

通過對各種權威性統計數字與資料的分析,了解把握各個商業活動圈性質,中心地區功能分布等總體情況。然後根據自己的開店政策確定目標區域,再了解目標區域的商業規模、地域發展性、商業飽和度等大體情況。

第二階段:對目標區域進行各項調查

包括立地環境調查、商業環境調查、顧客流量調查、競爭店調查等。這些調查的一般程序為:確定問題——擬定計劃與方法——進行調查——資料整理——資料分析——市場評估。

第三階段:通過以上調查,從中篩選出具體的目標地點

然後開始具體考察這些地點情況,包括該地人口數、人口階層、消費水平等,還有諸如道路、交通環境、人們需求、競爭店情況等等,包括的內容要求細而廣。據此要對銷售額進行一個粗略的預測,從而粗略地確定商圈範圍。

第四階段:詳細調查具體的地址,具體評價

主要考察該地址的適用性。如麵積是否合適?是否符合國家指定用途?道路、交通環境是否良好?公共設施怎樣?是否有發展餘地?等等。

第五階段:根據土地房產的優劣順序,對店鋪的每個必要條件做出確認

店鋪的必要條件確認包括對店鋪使用用途、朝向、樓層、麵積、結構等的確認。

(四)關注你的商圈

根據商圈確定店鋪開設地點是選址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據。然而,在選址時也不能完全照搬,因為行業不同,規模不同,對商圈的要求也會不同。所以,依據商圈選址時應結合店鋪其他情況來思考,以敏銳的眼光來關注你的商圈。

1.店鋪規模對商圈的影響

一般來說,超市、藥店、小飲食店等日常用品類店鋪,半徑約500米的範圍內為一級商圈,最大半徑1000米為二級商圈。這些店鋪的顧客基本上是習慣性來店購物消費的顧客,多數是居住在一級商圈內的消費者,居住在二級商圈內的消費者多半是偶爾來店,而大型超市、專賣店商圈範圍就要大得多。如此看來,小店的商圈太小,在這方麵自然是敵不過大型商店的,於是,聰明的創業者就會充分利用大型商店的聚客能力,在其附近開店營業,或是在其內設櫃,或者是在專業商業街開店,從而擴大了商圈範圍,贏來了生意。

2.店鋪行業對商圈的影響

即使在同一地點開店,不同的行業其商圈範圍也是不同的,例如需要常常購買的日常用品,消費者多數會在附近商店購買,像這類店鋪的商圈必然就很小。而那些高級名貴的商品或大件商品,由於其價格昂貴,所以消費者會特別注意商店的信譽、品質、售後服務等,隻要是知名度高或是店鋪商品、服務、價格等被認同了的店鋪,消費者都會不辭辛勞前來購買,自然,這種店鋪的商圈顯然就大多了。如此,店鋪在選址時就必須好好考慮行業特性,而不能盲目根據商圈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