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說:“賺錢,一個乞丐就可以做到;用錢,十個哲學家都難以做好。”世人大都認為掙錢比花錢難。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來講,花錢比掙錢難。中國有句俗語,說:“富不過三代”。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們不會花錢,隻會驕奢淫逸,坐吃山空。這樣花錢,隻會將先人苦心經營的家業敗盡。
花錢需要技巧
花錢的困難則在於花錢要花得有藝術,有技巧,花在刀刃上,花在投資上。拋磚引玉地花錢,花一元錢就能起到花十元錢的效果。所以民間有句俗語:“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要受窮”。
在《史記》中,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曆史典故:陶朱公範蠡的次子因為殺了人而被囚於楚。陶朱公本想派遣小兒子去救,但長子死爭著要去。陶朱公不得已派遣長子去,還寫了一封介紹信,讓長子帶去交給故人莊生,並叮囑說:“至則進千金於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子去後,開頭還算順利。可是到了關鍵時候範蠡忘了叮囑,長子就因舍不得錢而功敗垂成,結果“竟持其弟喪歸”。
《孫子兵法》用間篇中也講到過,因吝嗇花錢而不重用間諜,以至於不能了解敵情,從而慘遭失敗的將帥。人生如戰場,會花錢則必勝,不會花錢則必敗。清朝末年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出身是店鋪夥計,因挪用店鋪的款項資助落魄書生王有齡而發跡。後人總結他的成功之處,在於“舍得”二字。
花該花的錢
被譽為“東方猶太人”的溫州人的花錢觀念是:“隻有舍得花錢才能掙到大錢,對該花的錢,決不計較多少。”為了迅速地成為富翁,猶太人的常規做法是投資金融行業和其他資金回收較快的行當,把78%的注意力和精力傾注到“錢生錢”上。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一粒麥子有三種命運:一是作為種子,播種後結出新的麥粒,創造出新的價值;二是磨成麵,被人們消費掉,實現其自身價值;三是由於保管不善,發黴變質,喪失其價值。
不能吃掉本錢
會花錢的人,越花越富有,而不會花錢的人,不花也貧窮。猶太人認為:可以將小麥借給佃戶做種子,但做種子的小麥不可食用。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很難。窮人於是把牛賣了,買了幾隻羊,吃了一隻,剩下的來生小羊。可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窮人又把羊賣了,買了雞,想讓雞生蛋賺錢為生。但是日子仍然艱難。最後,窮人把雞也殺了,致富的理想徹底破滅。所以,你絕不能吃掉本錢。你要讓錢發揮種子的作用,以收獲每年的金秋。
知道把錢花在何處
有這樣一個事例:幾乎所有的出版商都知道,出版社大部分的業績和幾乎所有的利潤,都是從已經出版一兩年的重版書而來。但是出版商卻很少把有效的資源用來促銷這些書,所有的推銷重點都放在新書上。某家出版社多年來一直無法讓營銷人員有效地促銷這些重版書,因為他們不肯花錢促銷這些書。公司的一位女董事問道:“今天我們能不能用老方法來處理這些書呢?”當回答一致為否定時,她問:“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結果,他們把公司重組為兩個不同的單位,一個負責編輯出版和促銷新書,另一個則負責促銷過去的舊書。兩年內,這些舊書的銷售量增長了3倍,而公司的利潤也隨之增加了1倍。
要勇於花錢
有錢是好事,知道如何使用更是好上加好。金錢的實際價值並不是其表麵的金額,想掙錢還要會花錢。尤其是在關鍵的時刻,你要舍得花錢,勇於花錢。
高邦服飾集團的成功得益於它十年前的華麗轉身。1996年,受國際連鎖模式的啟發,朱愛武徹底改變了原有產銷結合的營銷模式,賣掉機器、廠房,將最有效的資金投入設計、廣告和營銷領域,走向虛擬經營的道路。她說:“集中力量做產品開發和品牌管理,能把錢用在刀刃上,讓企業借助外力發展得更快。”用在刀刃上的錢,能夠發揮杠杆的作用,撬動企業的資金鏈條。正是這種明確的“錢本位”的花錢觀念,使高邦服飾集團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財女財經
“最”會花錢的女人
在東方,李嘉誠計劃將其約190億美元資產的1/3捐獻給李嘉誠基金會。李嘉誠基金會的董事和實際執行人周凱旋除了操盤李嘉誠基金會外,自己也成立了周凱旋基金會。
在西方,比爾·蓋茨和夫人梅琳達聯合發起成立了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立誓捐獻自己的全部財富,三個子女每人隻能得到幾百萬美元的遺產。
周凱旋和梅琳達·蓋茨分別是東西方世界兩大基金會的操盤人,數以百億美元的錢,將由這兩個女人來決定怎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