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站
你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美劇迷,還是低調奢華有內涵的英劇粉?或許大多數人的答案會是:都是。實際上到底是愛英劇還是美劇?對於自詡看劇有品味有見識的觀眾來說一直是一道難以抉擇的選擇題,這兩個語言接近、文化同源的國度,各有特性,卻又實在有太多相似之處。如今,一個英美“混血劇”橫空出世,似乎將我們的疑慮打消,這個越來越流行的“新劇種”,有著美劇的酷炫,也有著英劇的高逼格,它將二者最本質的特征二合一,創造了話題和現象,同時一部部佳作的誕生啟發了電視的未來。
現象:美劇中的“優質混血”頻出
故事優秀、表演精彩、短小精悍、出其不意……在近幾年倍受歡迎或擁有高期待值的劇集中,具有此類屬性的,頗具數量。其中有不少,都是英美聯合製作。在歐美電視圈中,悄然掀起了一股“混血”熱潮。
製造全新的觀劇體驗是如今電視圈的新概念。美國人不再像從前一樣,傻傻地將獲獎的、熱門的、有話題的英劇照搬,強行移植到自己的國家。這有點像是將不適應生長在該氣候環境下的植物挪動栽培,南橘北枳,水土異也。
所以,許多聰明的美國電視網和製片方在劇集製作初期就與英國等其他國家的製作公司或電視網建立起合作機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出人。特別是以BBC為首的英國製作公司,和HBO、Starz、Showtime等許多美國有線電視網合作,製作出了不少“優質混血”。例如BBC America的《黑色孤兒》,《火炬木小組》第四季,《反擊》、《開膛街》等等,特別是《黑色孤兒》在2013年掀起了一股“克隆熱”,成為了當年最有影響力的新劇之一。
溯源:美劇緣何“求助”BBC
大家都知道,身為全球強勢文化的美劇一直是翻拍路上的先驅者,英劇也一直是美劇翻拍的最信賴資料庫,移植英劇早是美國電視人的優良傳統,這期間誕生出了《同誌亦凡人》、《無恥之徒》,《辦公室》,《紙牌屋》等經典翻拍案例。而如今,“拿來主義”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美國電視人和電視觀眾的需求,他們開始“入侵”國外,將外國文化轉碼為適應本土的劇集內容,更大的變化是,他們要成為聯合創作者,而不再是跟風者。因此美國在全世界範圍內搜尋好的電視劇本,與之文化,政治最接近的英國則成為美國電視人的狩獵對象。
英國5000年的曆史遺留下無數文化珍寶,給英劇編劇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這是美國電視人最可望而不及的財富。相比之下,美國可憐兮兮的兩百多年曆史就有些相形見絀。美國電視人找英國同行的幫助和合作一方麵是“曲線救國”,解決自身曆史,故事少等短板,創造出更好的內容,另外則是希望借助跨國合作的噱頭,吸引更廣闊的海外市場,賺更多的錢。商機抓的特別準的美國電視人因此得利不少。
英美混血劇的六大特征:
1.短小精悍:英美合拍劇集大都是短小精悍,劇集長度界於標準的美劇長度(24集)和英劇長度(6-10集)之間。篇幅短,情節自然更濃縮,每一集都有高低起落,像一部獨立成章的電影。
2.慢工出細活:不同於美劇的商業化和工藝化,因為涉及到跨國溝通和製作成本損耗等問題,英美合拍劇往往慢工出細活,製作也更小心謹慎,外加精良。但在製作成本上,仍然無法與財大氣粗的美劇相比。
3.曆史題材較常見:英國戲劇的古典文化底蘊豐厚,古典類劇集,英國自然有天然的優越感,回溯起古典文明來,更是輕車熟路。而美國在此領域上本就先天不足,加上商業氣息濃,快餐文化橫行。曆史題材則成為了英美合拍的主要常見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