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圈子
2014年一季度中國大陸地區電影票房累計達67.23億元,輕鬆超過2009年全年總票房的62.06億,15部過億影片中8部為國產電影,票房前三名也由國產片壟斷……2013年6月,美國電影協會稱中國電影票房成為全球第二。業內則普遍認為,中國將很快趕超美國成為全球最大電影市場。
與此同時,中國導演刁亦男的《白日焰火》累計票房近億元,徹底打破國際獲獎影片不賣座的尷尬。
但就在這一背景下,一部韓國電影的全球熱映打亂了某種預期——韓國導演奉俊昊的《雪國列車》,熱銷近200個國家,在中國大陸地區更是創下韓國電影在華票房紀錄。就像《白日焰火》被美媒評價為預示“中國電影製作新紀元”到來一樣,《雪國列車》被出品方稱作開啟韓國電影“海外戰略元年”。
“個別中國導演可以拍出《雪國列車》這樣的好萊塢式大片,但整體而言,中國電影還沒形成這種氣氛。”小馬奔騰策劃總監、影評人嚴蓬說。
“韓國導演已經有能力去拍那些我們原以為是好萊塢獨有題材、類型與領域的電影,《雪國列車》是這個趨勢中的一部分,《白日焰火》則與趨勢無關。”知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說,“國產電影現在根本沒有自己的瓤,沒有真正的文化主體”。
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隻有票房可談
被問及對2014年一季度內地電影票房數據的看法時,嚴蓬說票房已是太熱的話題,“因為我們隻剩下票房可談了。”他略停頓後反問,“還有什麼可談呢?有什麼拿出去真的可以代表這幾年的中國電影,放到電影史裏誰都忘不了?或者有哪部中國商業電影,哪兒的觀眾看了都覺得特別過癮?”他指出今天的票房數據來自市場的放開、熒幕數量的增加帶來的集體受益,“現在熒幕已經2萬多塊了,到飽和之後,你有沒有足夠好的東西去支持?泡沫過後影院經營怎麼辦?真的完全開放引進指標,好萊塢大片能同步上映時你怎麼辦?”
戴錦華認為:“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電影大國,但人均觀影次數是倒數第二第三的國家,所以票房數據是從人口基數來的,別太高興;第二,中國電影產業這麼快擴張在整個電影史都沒有先例,這是因為2008年金融海嘯後,所有熱錢湧進來造成的資本過剩,不是電影工業自身擴張,而是市場把架子拉到這個地步了。很多我尊敬的電影人說這是好事,我們會用產品把它衝起來,希望如此,因為從去年看,中國電影窮得隻剩下錢了。”
票房和市場的確已是談中國電影時最熱的話題。就在不久前,張藝謀和李安在紐約大學進行對談,兩位導演同樣有所涉及,張藝謀感到對不同類型的電影以票房論英雄太過簡單,希望市場和觀眾品味能更合理化、健康化;李安則直言:“文化是累積的、自然發生的,任何東西你讓它快速發展的話,結果都是畸形的、不健康的,都會變成一個搶錢的局麵。(不同類型的電影)都有一個管道,都能找到它的觀眾,這樣均衡的發展才是比較健康的。偏門種是不太好的,不管是偏藝術還是偏商業都不是很健康。”
把不同類型的影片放在一起競爭,文藝片難以找到管道和觀眾,這正是當下急速發展的中國院線每天上演的現實。“咱們現在排片的思路就讓一個片子再好,觀眾再想支持都產不出票房來。有的電影要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觀眾,排片要差異化,考慮喜歡的人怎麼能看到,比如場次少排片時間長,《鋼的琴》一天一場排上3個月,這樣會積累出一個票房,國外很多院線都是這樣做的。”嚴蓬說,事實是2011年《鋼的琴》上映時夾在《建黨偉業》和《變形金剛3》的夾縫間,很快慘淡退場,“我們的國內院線還不夠完善。”
戴錦華很為《鋼的琴》當年隻有500萬票房鳴不平,“我不認為這是市場公平檢驗的結果,它也不該隻在市場上檢驗。就像我曾經想去支持《美姐》,結果發現商場10點開門,隻在10點05分時排了一場,說這部片子票房失敗,恐怕不是票房問題,是大的資本邏輯問題。法國政府至今堅持一句話叫‘文化例外’,文化的問題不可能單純靠市場解決。”
韓國電影試圖接替好萊塢
“好萊塢一直在憑強勢位置吸納全世界的人才,這些年,它開始把眼光放在亞洲導演身上。”在嚴蓬看來,《雪國列車》雖然是韓國導演的片子卻被包裝得像由好萊塢出品,除了任用眾多好萊塢演員,其風格、故事也趨向好萊塢電影,它以這種形態出現並受到認可並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