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逐絢爛的章村夢(1 / 3)

追逐絢爛的章村夢

青春青奧·印象南京

作者:馬如金

在六朝金粉、十代古都京畿之地的江寧,章村可謂是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村子。不久前一個大地流火的炎炎夏日,筆者有幸從“煙籠寒水月籠紗”的秦淮河畔來到景仰已久的章村。剛一踏上這塊土地,映入眼簾的就是滿目的香樟秀色,花團錦簇的豔麗,鱗次櫛比的高樓,繁華熱鬧的店鋪,和人來車往的喧囂。好一個章村!這是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的一個村子嗎?如此這般的繁華,如此這般的富庶,又如此這般的整潔,這完全是一個全方位透射出現代文明氣息的城市形象啊!那先前看到的一首民謠“章聶崗(章村的別稱),章聶崗,十年就有九年荒,十天無雨鬧幹旱,一場大水白茫茫,攜兒帶女去逃荒”的景象,怎會如此這般消失得無影無蹤?村黨委書記張文才又是用什麼樣的靈丹妙藥,把昔日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的窮村打理得在南京地區都數一數二?

尋著村裏的發展軌跡,筆者首先把目光定格在了1984年9月張文才擔任村支書那會的財務報表上:村集體固定資產10.07萬元,工業總產值78.8萬元,年可支配收入5.4萬元,年人均收入479元。當時村裏除了水田旱地,隻有幾家小型加工廠,村裏沒有積餘資金,十分困難,村幹部及村隊工作人員工資還沒有著落……竟是這樣的村情!張文才該從哪裏下手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呢?

“農村天大的事就是發展經濟”

窮得叮當響的章村要想脫貧致富談何容易!一無資金、二無項目、三無技術,更重要的是無人才。不過,張文才又認為章村人有膽量、想幹事、能吃苦;再者,荒山野窪多、牛棚多、舊倉庫和曬穀場多,這不也是重要資源嗎?!他召集黨員幹部會議把憋在心裏好久的話說了出來:“我們農村眼下天大的事就是發展經濟,這個‘牛鼻子’一刻都不能放鬆。從現在起,從我張文才做起,利用我們有利的靠近城市、交通便利、信息靈通的優勢,全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大的搞不成,搞小的;複雜的做不了,做簡單的;投資多的做不成,投資小的有市場前景的也成。總之,章村人現在是窮怕了,隻要不是有毒有害的我們什麼都吃,粗糧也行,隻要能填飽肚子,等以後有點基礎了再吃大的、好的!”

接著,章村在張文才的主持下,出台了“四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即:1、章村人搭台,章村人唱戲;2、章村人搭台,請外麵能人唱戲;3、章村人搭台,請外商唱戲;4、依托城市抓三產,走出章村謀發展。這“四步走”戰略步子一步更比一步大,層次一步更比一步高,即可同步進行,又可交叉展開,可以說是具備戰略眼光和務實精神的科學發展之舉。

大政方針確定以後,章村真的背水一戰了!他們派出了龐大的招商引資隊伍奔赴蘇南、華西和大江南北。外麵精彩的世界讓章村人看得眼睛發直。南方人的思路、觀念的創新,都讓章村人不敢相信是真的!首趟的招商引資大行動,章村人最大的收獲莫過於思想觀念的解放了,他們回村後誰也坐不住了,都發誓要在振興章村的大行動中做出貢獻、發出光和熱。甘願來章村“實現自身價值”的第一人,當數王斌!

那一年,搞化工出身的他隻身一人來到章村。村裏很“胎氣”,搜搜刮刮湊了一萬元交給了王斌。

王斌手捧一萬元犯了愁,問張文才:“就這麼多?”“傾其所有,我們就這個家底。”王斌不再言語了。在江南田野裏長大的王斌畢竟是條硬漢子。他拿著這一萬元就鑽進了牛棚――未來的廠房。他與夥計們清除了牛糞,支好了床鋪,硬是在牛棚裏奮戰了40個晝夜。這40個晝夜是極不平凡的,它既為後來創建“南京萬原化工實業總公司”打響了前哨戰,又讓章村“一班人”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堅定了他們實施“人才戰略”、廣納賢士振興章村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它還讓全村人看到了章村正在拉開告別昨天的序幕,抖起精神彙入到蕩滌落後的潮頭。

是的,章村引用王斌,既是廣告,又是宣言,延伸一步講,還是“大政方針”。

打這以後,章村的人才戰略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實在在“借腦袋發財”的行動。到1990年底僅6年時間,這個小村就引進人才辦了27家村辦企業和8家服務性店鋪。企業涉及板材、家具、電線、皮鞋、汽配、傳感器、金屬清洗、鑄造等。機器的轟鳴聲喚醒了沉寂的小山村,滾滾的財源讓章村父老笑得合不攏嘴。也正是這一年,章村破天荒地依據自己的經濟實力被南京市評為首批達標的億元村,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億元,集體收入達到66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千元。

章村人的第一個夢想完滿實現,如期順利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他們自編了一首順口溜來表達內心的高興勁:“上章村,下章村,一日三餐都有葷,家裏有存款,手捧小酒盅,高起興來就來個‘飯來終’。”字裏行間足見小日子過得挺自在。

章村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嚐到了甜頭的他們沒有停下腳來。張文才告誡村幹部們:“我們也隻是開了一個小頭,千萬不能頭腦發熱。人家蘇錫常、深圳、海南早就跑到前麵去了,他們已經出了‘蘇南模式’、‘深圳速度’。還有張家港、山東威海等都在全國冒尖呢,我們要好好學學他們。現在,我們章村有了一點基礎,往後我們要著手幹點大項目,在做大做強方麵多動動腦筋。”

此後,章村終於抓到了一個機遇。

一次,村裏派出的兩套人馬在作市場調研時了解到一個信息:南京金陵軋鋼公司與江寧一個單位有意合作興辦一家大型冷軋型材廠,投資800萬元,年產值一億元以上。

得知這個消息,張文才高興得一夜不能合眼。

“盯上去!”張文才與另一村幹部坐不住了,第二天一大早便匆匆上了路。

對方兩家都出言爽快、加上章村更有其誠意,並承諾“要資金找資金,要地皮征地皮,要工人給工人,要‘三通’準‘三通’”,因而時間不長便簽下了協議。

張文才他們高興了:產值、利潤能得大頭不說,光是為章村撐起“門麵”的影響之大,就足以超過幾個小廠的社會效益帶來的良好口碑。更何況還解決了一批全村富餘勞力的就業出路。實乃幸事!

接下來就是兌現諾言,玩真的了。

張文才對支委們重新作了分工:一路找資金,一路征地皮,一路搞“三通一平”,一路在工地指揮。

這後一項任務落到時任村副主任的陳茂元身上。他從此幹脆住到了工地上,即使是大雪紛飛的冬季,他也照樣指揮推土機日夜作業搶進度,“小眼睛熬得紅泡泡的”,四個月堅守陣地不離一步。伴著他們的心血與汗水,村裏的“台柱子”企業終於提前竣工投產了。也正因此,章村構築的“億元企業夢”――第二個大膽而輝煌的夢夢想成真!

這以後,章村更加一發不可收。張文才領導的被外界稱為“經濟躍進班子”的“一班人”,在國家宏觀資金緊縮的情況下,硬是靠著對章村2500多父老鄉親的情感和“盯”、“鑽”勁,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籌措了近3000多萬元資金投放企業,使全村的規模企業一下發展到6家。這些企業吃飽開足後,年產值可達2個億還要拐彎,成為當時南京鄉村的“龍頭老大”!

“要不斷動腦筋,構築更大的夢”

張文才是個想幹事、會幹事、又能幹成事、幹成大事的人。他講話恢諧幽默,他辦事幹淨利落,他看問題入木三分。這不,站在荒山窪邊、丘陵牛棚旁,他看著碧波蕩漾的秦淮河水,掰著指頭算帳,一個大膽的想法就又在他腦海裏初步形成:我們何不乘勢而上,像經濟發達地區那樣,上馬工業集中區(工業園)。這樣既有利於項目配套、服務配套,更有利於節省土地和開展汙染治理,一舉多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