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五章、誰能說清對和錯(2 / 3)

其次,從觀念層麵看。“官本位”意識的存在是因為一些人包括一些領導幹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了問題。應當說,掌握一定權力的社會管理者在任何社會都是不可缺少的,但在不同的社會裏,權力的性質、內涵和意義是不同的。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當家作主,一切權力歸人民。手握權力的領導幹部擔負著維護社會秩序、管理社會運行的職責,但這是在代表人民行使權力,是為人民謀利益,絕不能以權謀私。然而,權力本身具有兩重性。既可用來為人民服務,也可用來謀取私利。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製轉軌時期,製度還不健全,法律還不完善,管理上的疏漏也還不少,這容易誘惑那些受封建思想浸染,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問題的人千方百計地通過當官謀取私利。

方明說,要破除“官本位”意識,既要靠思想教育。也要靠深化體製改革和觀念更新來完成,要從以下三個方麵去破解這個難題。

第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破除和克服“官本位”意識的思想基礎。領導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隻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擔任的職務越高。對人民和社會所負的責任也就越大。領導幹部的價值大小,不在於官當多大,而在於為人民辦了多少好事、實事。我國古代就提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代**人特別是領導幹部更應該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高尚境界。隻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解決好如何正確行使手中權力的問題。把思想道德的樊籬紮緊,才能有效抵禦“官本位”意識的侵襲。

第二、進一步深化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的體製改革。這是破除和克服“官本位”意識的製度保證。觀念是存在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講,推進政企、政事分開,逐步建立健全適合各行各業發展的、分類管理的領導體製,對於破除“官本位”意識更帶有根本性的意義。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領導和管理方式應當而且必須適應這些規律和特點。各個行業依據各自特點,在國家宏觀控製和政策指導下,建立健全各具特色、科學有效的領導管理體製和相應的分配製度,不僅有利於各行各業的發展,也有利於人們從“官本位”意識中擺脫出來。

第三、大力推動觀念更新。這是破除和克服“官本位”意識的重要社會條件。“官本位”意識的存在和流行,和生產力落後、市場經濟不發達、擇業機會和發展空間狹小是分不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百業興旺,人們的擇業機會和發展空間更大了,進黨政機關已不再是唯一選擇,走向社會謀求發展正成為一種趨勢。社會實踐是社會觀念有力的矯正者,是思想意識變革與更新的有力推動者。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的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重要變化,這將有助於徹底擺脫“官本位”意識的束縛。

方明說,要根除跑官要官的現象,任重道遠。最關鍵的就是要破除“官本位”的思想意識。而要破除“官本位”,就必須對“官本位”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那麼,什麼是“官本位”呢?方明認為,“官本位”首先是一種體製設置和製度安排。“官本位”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在封建社會,王侯將相,官分九品,形成龐大而嚴密的“官本位”體係。整個社會納入國家行政係統的體製結構,所有的人、所有的組織和部門,都分別歸入行政序列,規定其等級,劃分其行政權限,並最終服從統一的行政控製,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製度下的官僚製度和社會權力結構嚴格而又係統,高度集權而又等級森嚴,全社會就是一個以行政權力搭建起來的金字塔,塔的頂端就是皇帝。在這個寶塔形的體製結構中。等級森嚴,上尊下卑,界限分明,不容僭越。官越大權越大,享受待遇就越高,地位就越顯赫。上下級之間不是雙向互動運行關係,而是下級完全隸屬於上級,一切聽命於上級;對下級官員說來,一切隻對能決定其個人命運的上級官員負責。在這個單一行政化的體製下,不是整體的規則、秩序和法理的統治。而是個人的統治;不是法定程序支配,而是‘長官意誌‘支配;不是“法治”,而是“人治”。在現代社會,當官仍然有特權,可以獲得比別人多的利益,可以得到人們的尊重,還可以有信息獲得的高位勢。

其次,“官本位”是一種思想意識、一種價值取向。作為一種意識和價值取向,是指以官為本、以權為綱。以仕途為個人事業的選擇導向,一切服從於官級地位,一切為了做官和升官,把做官、升官看作人生最高價值追求。同時又用做官來評判人生價值的大小。一切為了做官,做官為了一切,有了官位就能封妻蔭子、光宗耀祖,可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連“祖墳也會冒青煙”。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官為百業之首。唯有走上仕途,才能出人頭地。處於社會下層的人們,要擺脫貧困和低賤的社會地位,除了入仕,別無他途。人們把“升官”作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讀書為了做官,做官意味著光宗耀祖。於是乎,“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官”,讀書的目的就是做官,人們是否入仕為官,能否官居高位,成了衡量一個人奮鬥成功與否的標誌。“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成了人生兩大幸事。就連商人也不例外。不少商人經商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從政,是為了用錢“捐官”、“買官”。這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很成功的例子,比如大名鼎鼎的呂不韋。“賣官鬻爵”使官位有著強勁的買方市場。“官本位”意識是封建官僚製度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並維護和服務於官僚集權體製。‘範進中舉‘後的種種神態,恰是這種觀念生動而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