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好“最後一公裏”問題的六個關鍵
機關與基層
作者:鄭琦
目前,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已經取得了紮實的成果,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和肯定,第二批活動正在各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與第一批活動相比,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涉及的單位和人員更貼近基層,更貼近群眾,這一特點決定了第二批活動必然更直接地麵對各類具體、複雜的群眾訴求與社會問題,需要廣大黨員幹部突出服務群眾這個著力點,在增強服務群眾意識、提高服務群眾能力上下功夫,解決好聯係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裏”問題,把改進作風的成效真正落實到“末梢神經”,在直接聯係服務群眾中受教育、轉作風,以切實有效的服務和清正廉潔的作風來拉近與群眾的距離、重塑黨的形象、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從總體上看,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借鑒和應用第一批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需要突出抓好以下六個關鍵環節。
一是以問題為導向,維護群眾利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雖然理想信念對於群眾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但是如今的群眾更關注在實際的政策運行過程中自己究竟可以得到什麼好處。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正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是一句空話、套話,而是現階段解決黨群矛盾、幹群問題的根本落腳點。隻有黨員幹部在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具體問題上,敢於動真碰硬,不回避、不掩飾,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的時候,能夠更多地從群眾的根本利益考慮;在利益麵前,能夠更多地讓利於民而不是與民爭利;在困難麵前,能夠更多地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幫群眾所需,真正讓群眾獲益,群眾才有可能滿意,才會衷心擁護黨的領導。
二是以製度為保障,維護群眾權益。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由於麵向基層,涉及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也會更加具體、更加尖銳,需要廣大黨員幹部在聯係群眾、服務群眾的過程中,努力完善以下三種機製,依法保障和維護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一是群眾訴求反映機製,也即是讓群眾的利益、訴求可以準確、及時地通過體製內的渠道傳遞到黨組織,黨組織也可以直接、有效地了解群眾的意願,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以免“好心辦壞事”;二是群眾利益協調機製,在群眾利益訴求日益多元的情況下,要滿足所有群眾的所有需求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利益協調機製,在公平的規則之下,通過公開、透明、規範的程序,保證結果的客觀與公正;三是群眾問責機製,定期開展問卷調查、滿意度測評等活動,將群眾評議的結果作為績效考核和幹部選拔的重要依據,並逐步擴大其所占的比重,引導和激勵黨員幹部進一步加強對群眾負責、為群眾服務的意識。
三是以“四風”問題為重點,重塑黨的形象。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黨努力,黨的作風總體而言是好的,但也必須看到,一些領導幹部中也確實存在著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嚴重影響了整個黨的形象與公信力。媒體的相關報道,一方麵體現了我們黨反對腐敗的堅定決心,但另一方麵也使群眾的一些猜測想象由於不時得到“印證”,逐漸固化為了條件反射式的成見。要改變一些群眾對黨的不當認識,需要依靠基層的黨員幹部在聯係群眾、服務群眾的過程中,以身作則,嚴格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三嚴三實”的要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珍惜自己的黨員身份,踏踏實實地為群眾謀福利,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周邊的群眾,重新塑造黨為民務實清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