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2 / 2)

堅持文化傳承,就是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曆史文化稟賦,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樣性,防止千城一麵,發展有曆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全麵落實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戰略任務

◎ 記 者:新型城鎮化是綜合性係統工程,涉及方方麵麵,推進過程可謂錯綜複雜,那麼,該如何全麵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呢?

徐紹史: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關鍵是提升質量,需要全麵落實好四大戰略任務,著力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等問題。

第一,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推進戶籍製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尊重意願、自主選擇,因地製宜、分步推進,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高校和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城鎮間異地就業人員和城區城郊農業人口,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全麵放開建製鎮和小城市落戶限製,有序放開城區人口50萬-100萬的城市落戶限製,合理放開城區人口100萬-300萬的大城市落戶限製,合理確定城區人口300萬-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製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到2020年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城鎮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城鎮常住人口。

第二,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軸線上城市群和節點城市為依托、其他城鎮化地區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在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基礎上,強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產業功能、服務功能和居住功能,把有條件的縣城、重點鎮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

第三,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資源環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有效預防和治理“城市病”。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強化城市產業支撐,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增強城市經濟活力和競爭力。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增強對人口集聚和服務的支持能力。提高城市規劃科學性,健全規劃管理體製機製,提高城市規劃管理水平和建築質量。推進創新城市、綠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設,全麵提升城市內在品質。完善城市治理結構,創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會治理水平。

第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麵推進一體化。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製機製,加快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製機製障礙。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總之,新型城鎮化涉及到人、地、錢、房和生態環境等諸多重點領域的體製機製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尊重市場規律,統籌推進相關領域改革,有關部門將主要從五個方麵著手統籌推進城鎮化相關體製機製改革和政策創新:一是推進人口管理製度改革;二是深化土地管理製度改革;三是創新城鎮化資金保障機製;四是健全城鎮住房製度;五是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