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短線套利的人,多是股市中的“武林高手”。成為這樣的高手,隻有兩個途徑:常在操盤實戰中練劍,也在強手互搏中亮劍。
——股民箴言
1.量小好選股,量大好出貨
股市中有句順口溜:“量小好選股,量大好出貨。”大體而言,這句順口溜有其作為進出時機的參考價值,值得投資人細加體會。參與股市投資的朋友都知道“成交量”的大小決定“行情”的有無:也就是說,有“量”才有“價”。如果量小,意味著市場交易冷清,投資人買進股票的意願下降。其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下列理由:
①對後市並不看好,認為行情趨軟,還有低價可期,因此,欠缺買進意願。
②認為眼前股價已高,或是偏離合理投資價位,不再具有買進價值。此種情況最常出現在主力炒作的個股上,當股價炒到高點,投資人認為風險已高,不敢繼續追進,成交量自然隨之縮小。
很顯然,前述兩種情況,本質上是有差別的。頭一種情況,代表的是“價跌量縮”。第二種情況所代表的則是“價漲量縮”。“價跌量縮”,多半出現在行情陷於低迷之時,特別是大盤出現價跌量縮,縮至所謂“窒息量”,亦即近期最低量之時,往往絕大部分股票都已進入或逼近其曆史低檔,顯示股價“超跌”。超跌的結果,自然就會吸引投資人重新介入,從而帶動反彈或回升。就投資觀點而言,此時由於大部分股票皆處“低檔”價位,使得投資人可做更多選擇,也就是“買進”股票的時機,所以說“量小好選股。”
至於第二種情況——“價漲量縮”,自然不是買進股票的最佳時機。事實上,不論大盤也好,個股也好,隻要股價處於高檔,偏離合理投資價位,就算量再小,也不宜輕率介入,否則,便得麵對虧損。
其次,再說“量大好出貨”。不論大盤或個股,當成交量增加,應是市場交易趨於熱絡之時,投資人追價買進的意願高,股價自亦水漲船高。但從另一方麵看,則意味著風險升高。此時,對市場主力以及經驗深厚的投資者(包括法人投資機構)而言,無疑應是最佳出貨時機,不僅可獲高價出貨,而且極易出貨。因此投資人麵對“量大”,市場彌漫樂觀、陶醉氣氛,反當提高警覺,抓住機會跟著“出貨”,而非“進貨”。事實上,所謂“量小好選股,量大好出貨”,也就是通常所謂“反向操作”,或“逆勢操作”,紐約華爾街股市所謂“人棄我取,人取我予。”當市場充滿悲觀氣氛,投資者紛紛退出股場,股價陷入空前低檔,對具有遠見卓識的投資者而言,反而視之為精挑細選的難得進股時機,不會錯過這種機會擇股買進。此種情況也正合乎先賢所謂“否極泰來”的道理。當股市成交萎縮,股價偏低,實蘊含“反彈、回升”的契機。此時擇股買進,風險自然不高。
反之,當市場熱絡,甚至沸騰,股價“步步高升”,市場主力以及機構投資者紛紛出貨,則盤勢“反轉”必也不遠。此時投資人若誤以為前程似錦,奮勇搶進,自屬不智。
2.大跌,膽要大;大漲,膽要小
“反應過度”是股票市場的一項特色,不論因“利多”而漲,或因“利空”而跌,總歸漲會漲過頭,跌也會跌過頭。大漲或大跌,更是“反應過度”的典型表現,常常發生在所謂“大利多”或“大利空”出現之時。
事實上,這種情況的發生,當屬可以理解。因為“利多”或“利空”本身的“力道”有多強,根本無從衡量,而投資大眾對這種“利多”或“利空”的反應程度和所采取行動大小,也各不相同,同樣無從量度。
但不論大漲或大跌,均可肯定其“物極必反”,漲過頭時,必然會跌跌過頭時,必然會漲。既不會漲無止境,也不會跌無止境。因此,投資人一旦麵對超乎常理,明顯漲過了頭的“大漲”,或是跌過了頭的“大跌”,心態必須有所調整。大漲,應要膽小大跌,反而應該膽大。否則,大漲,賺不了大跌,則賠得慘。
(1)大跌,膽要大
通常“大跌”,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因突發性“利空”,包括空穴來風,或捕風捉影的謠言所引發的股價“急跌”二是因政治、經濟環境轉變或某種特殊“利空”所引發的較長期股價下跌。
對於第一種情況,突發性“利空”或謠言所引發的開盤重挫或盤中、盤尾“急跌”,投資人首先要做到“保持鎮定”,之後則進行冷靜、理性的分析與研判,再采取對策,方不致因過度驚慌或為無稽謠言所惑,而作出錯誤的決定,特別是“盤中或盤尾急跌”,多係謠言作用。當然,如果作中、長期投資,更不應過分在乎此種一時性的股價起落。
對於第二種情況,即由政治、經濟環境轉變或某種特殊“利空”,如國際股市長時間陷於低迷、挫跌等,所引發之較長時間下跌,或股市轉入“空頭市場”,投資人如發現下列狀況,不僅用不著再殺跌,還要勇於買進。這些狀況,包括:
①各項技術指標如等均顯示嚴重超賣、超跌。
②大部分股票之股價與“市盈率”均已達於合理“投資價位”,值得買進作為長期投資。
③政治、經濟環境並未如預期之惡化或繼續惡化,且在明顯改善。
④成交量(股數)值(金額)日趨萎縮,縮無可縮。
⑤市場人心渙散,各個營業部門可羅雀。分析師與投資顧問,普發悲觀論調,勸人保持觀望。
⑥績優股股價已趨穩定,法人機構開始進場。
(2)大漲,膽要小
“大漲”的情況,也可分為兩種,一是突發性大漲,二是持續性大漲。
突發性大漲,一般來得快也去得快,有若曇花一現,投資人如果在這種情況下追高買進,則被套牢的幾率自然很高,所以需要分外小心。
至於持續性大漲,通常總歸具有相當不錯的“利多”支持,不管是出於“基本麵”的,如整體經濟繁榮,各上市公司業績普遍成長,獲利大增,或是出於“資金麵”的,如市場遊資充斥,逐利熱錢大量湧進股市等等,到頭來,亦必因漲幅過大,股價架空,賣壓湧現而告大幅回挫。
根據經驗,突發性大漲,多半發生在下列狀況之下:
①股市長時間處於低迷,人氣逐漸渙散,“有心人士”為了本身利益,采取重點拉抬某些具有指標作用之個股或某類股,或低價基金,以帶動整個大盤,促使股市恢複熱絡。
②因某項“利多”消息,經前述“有心人士”大肆渲染而形成一股“搶進”熱潮,但到頭來,卻是“虎頭蛇尾”。
當投資人麵對前述突發性大漲,尤其需要保持鎮定,在未弄清楚真實情況之前,切忌貿然搶進。事實上,股市這種“一日行情”的演出,可謂屢見不鮮,特別是平時喜好“短線”進出的朋友,往往就“栽”在這種節骨眼上。
3.股市套利的先進技術:盲點套利
股市中的盲點,多是人們熟視無睹卻極具潛力的時機、個股或品種。抓住這些盲點的短線操作,就可快速而輕鬆獲利。這是近期在股市中流行的一種先進操作技術。
(1)最新品種的盲點挖掘
最新出現的品種最容易成為熱點和盲點,甚至有時是在兩者間快速轉換。一般情況下,在市場比較熱的時候,比較簡單的品種容易成為熱點;而在市場比較冷清的階段,比較複雜的品種容易成為盲點。
①最新非股票品種的盲點挖掘
在滬深股市,多數投資者都把主要精力用在股票上麵,而對非股票品種的學習與關注不夠,這就使得非股票品種容易出現盲點。
非股票品種最常見的盲點有下麵幾個方麵:
a.無險性。諸如轉債等品種在價格低於麵值的時候,沒有任何投資風險,同時有股票的上漲投機性,這是保證職業投資者自身生存的一種重要盲點。
b.杠杆性。諸如權證等品種在具有投資價值的階段,有趨勢資金的放大性,熟悉這種技術能夠有效地放大短線投機性,它帶有一定的期貨保證金的性質。
c.時效性。與股票的交易時間無限長不同,多數衍生品種都有存在時間的限製,其行權時間與行權價格會對自身和對應的股票有價格牽動性。
②最新股票品種的盲點挖掘
最新出現的股票往往在初期波動比較大,人們對其基本麵的研究不夠細致,這就容易出現盲點。一般情況下,在市場最差的時候,在新股票成為稀有資源的時候,在主力偏好的品種上麵容易出現盲點機會,這種盲點很容易通過股價表現,快速成為市場熱點。
(2)偏見品種的盲點挖掘
在股票市場非常容易出現兩極現象,即嚴重高估和嚴重低估的現象,同時伴有很強的慣性思維。這種慣性思維給了一些具有主動性投資思維的機構以投機的機會。而對重組股機會的發現利用,就會為短線操盤的盲點套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重組股的基本麵不理想,很容易讓投資者敬而遠之,這給了一些專門從事重組套利的機構以機會。這些機構通過改變上市公司基本麵的方法實施低價盲點買進,重組後高價賣出的方法獲大利。中小資金如果加大這方麵的研究,常常能夠抓住比傳統績優股更大的升幅。需要說明的是,使用這種方法不但要有專業分析方法,更要有專業博弈能力。
是豐華(600615)從2005年7月19日到2005年9月8日的交易圖。當時市場正處於股改行情第一波的末期,股整體開始淩厲上漲,成為市場的階段主題。其中豐華表現突出,既然重慶啤酒是個莊股,雖然此時沒有股改題材,股價依然獨立上漲,短時間內股價上漲60%。
(3)含權品種的盲點挖掘
含權是股票市場最常見的現象,一個股票如果含權往往能夠獲得雙重屬性:一是含權本身的利多利空性,二是含權品種的搶權逃權性。
①融資含權品種的盲點挖掘
在股權分置時代,滬深股市的政策製度是明顯偏向融資者的,絕大多數進行融資的股票都對投資者產生了較大的殺傷力。即使少數股票出現了機會,把握的難度也是比較大的。進入全流通時代,再融資的製度已經發生了一些改變,大家需要對新的融資製度加以研究,再結合具體的股票分析其機會。這種機會是一般的技術分析者難以把握的,要更多地使用基本麵分析與價格製度博弈法。
②股改含權品種的盲點挖掘
股改含權品種有兩個需要加以分析的要點:第一是股改含權性的大小,以及可能引來的主力炒作積極性;第二是股改的方案是否能夠改變上市公司的質量,例如大股東是否能夠注入優質資產,或者大股東對曆史占資進行清欠。隨著股改的進程,那些實施特殊方案的股改股票具有更多的特殊機會,這些機會的爆發性也很值得期待。
是新疆眾和(600888)從2006年3月3日到2006年4月6日的股價交易圖。由於該股既是莊股,又是股改股,還是熱門金屬股,股價連續大漲,一口氣實現翻倍。
(4)股改承諾的盲點挖掘
股改方案包含有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即時的對價,即送股或者送錢的數量,這是一個熱點;另一方麵是股改的承諾,這包含股價的承諾、業績的承諾以及減持方式的承諾。
①風險承諾的盲點挖掘
有些股票給出了風險性的承諾,例如定期價格回購的承諾,例如權證的行權承諾。在對這些承諾的細節研究透後,在市場出現弱勢的時候將有機可乘。
②減持承諾的盲點挖掘
股改的另一後續結果就是非流通股的流通開始。在全流通的初始相當長的階段,我們要進一步關注績優股,防範績差股。要注意大股東持股數量大、非流通股東單一且增持的股票,要防範那些大股東數量有限、非流通股東數量眾多的股票;要注意容易爆發收購戰的股票,防止那些連大股東都要逃掉的股票。
4.無風險套利:短線操盤的最愛
股市中的無風險套利機會,雖然難得卻也時時都有。就看你能否發現並且是否抓得住了。
(1)權證中的無風險套利機會
權證中存在很多套利機會,但是,如果從無風險套利機會角度來看,認購權證可以排除在外,因為無論認購權證的價格如何波動,總是有風險的。無風險套利機會是出現在認沽權證中。
注意與認沽權證有關的三個價格和一個期限,即正股價、認沽權證價和行權價以及到行權日為止的期限。如果投資者同時買進正股和認沽權證價,隻要總價小於行權價就有收益。如果這個收益超過銀行的同期利率,那麼就是無風險的套利機會。當然,投入的成本中還要考慮買進時的手續費和印花稅以及持有的期限。
例如:2006年4月上旬,華菱與滬場兩隻認沽權證出現折價交易(即權證價格已經跌到其內在價值以下),這樣如果同時持有一份正股股票和一份認沽權證,比如滬場認沽,按照目前滬機場正股每股11.36元,滬場認沽權證為1.792元的組合,其成本為13.152元,而這個組合到期最低值為13.60元,340天的收益率可達3.41%的。時間為不到一年,遠高於同期銀行的利率,而且沒有任何風險,等於是無風險套利的機會。
當投資者在計算這種無風險的收益率時隻是考慮了最壞的情況,即當投資者買進以後正股和認沽權證的價格都在繼續下跌。其實這種情況是非理性的,正股和認沽權證的價格總體上應該是回升的,所以一旦投資者抓住了這種機會,最後可能並不需要真正等到行權期來兌現。比如仍以滬機場(600009)為例,假設在當時同時買入了正股和認沽權證,很快就可以取得較高的市場交易差價收益。當然,如果當時隻買進正股那麼收益會更高,但那是有風險的,那樣就不能保證3.26%的無風險收益,畢竟投資者是在尋找無風險的機會。
(2)股與股價格倒掛的無風險套利機會
隨著股權分置改革後的全流通,我國股市已基本上與國際接軌,價值的再發現將是永恒的炒作題材。正是在這一主題下,股與股嚴重倒掛的廣船(600685)走出大幅飆升的瘋牛行情,東電(600875)、海螺(600585)也同樣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因股價格與股價格大幅倒掛而相繼大漲。因為道理很簡單,在同股同權、外彙管製逐步放寬和交易越來越方便的背景下,外資看好股,沒有理由不通過渠道買進價格更低的股。正因如此,股與股的聯動性越來越強,兩者價格趨同是大勢所趨,因此,股與股價格價差大的個股就存在著無風險的套利機會。
例如:皖通(600012)就是一隻與國際接軌、價格嚴重倒掛的品種。公司股的股價5元多,明顯低於香港股價格,這在股板塊中罕見,其股的價值存在嚴重的低估現象,也存在巨大的無風險套利機會。此後該股果然出現恢複性上漲行情,將股改前後的除權按照複權價計算,該股上漲約50%。
(3)封閉式基金的無風險套利機會
以第一隻即將到期的基金為例:基金興業是2006年11月14日到期,剩餘期限剩下0.45年,6月2日其單位淨值為1.094l元,價格為1.00l元,二者差額為0.093l元,淨值和價格相比體現為折價,折價率為8.51%。現在以1.001元買入,假設11月4日到期後淨值還是1.0941元,則投資者可以按照1.0941元贖回,投資收益率為9.30%,折算成年收益率為21.85%。我們也對購買持有基金興業的市場風險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