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投資的增長、規模、結構和效益指標。
投資包括公共部門投資與非公共部門投資兩類。第一類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及社會各界進行,主要是為企業投資、地區開發創造良好的交通、能源、服務等環境。這類投資增長,尤其在某一行業或某一地區這一投資增加,意味著該部門該地區投資環境得到較快改善,則該部門該地區的相關股票價格一般看漲,反之看跌。第二類是非公共部門即產業與工商企業的投資,如該類投資規模增長速度加快,意味著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股市價格一般將上揚,反之則下降。但投資總規模持續高速增長到一定程度,引起投資品短缺,物價上揚,則應引起注意。
③政府購買力指標。
政府支出增長,購買力上升,社會公共消費擴大,經濟看好,反之應看淡。但這還要與赤字預算的規模聯係起來分析。
④個人消費指標。
個人消費水平和消費檔次的提高,消費結構的變化、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增長,都表示經濟看好,反之看淡。
⑤商品價格指數。
商品價格對股市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其一,商品價格緩慢上漲,且幅度不大,當物價上漲率大於借貸利率時,企業庫存商品的價值上升。由於產品價格上漲幅度大於借貸成本上漲幅度,企業利潤上升,股價也因此上升。當物價上漲引起企業生產成本上升,而上升的成本又無法通過商品銷售而完全轉嫁出去,則企業利潤下降,股價也因之下降。
其二,物價上漲引起投資者對股票價值的折現率的估價提高,造成股票價值降低,因此,股票價格也會下跌。
其三,由於投資者具有保值意識,因此,當物價上漲到一定程度時,投資者就會把資金從股市中抽走,投到貴金屬等保值物品上,從而引起股票需求降低,股價下跌。
⑥失業率指標
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目標是維持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經濟成長。但物價穩定和降低失業率有一定的衝突,降低失業率會促使物價上升,控製物價又會使失業率上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般認為4%左右的失業率為正常,若高於這個指標,則經濟可能看淡,反之則看好。
4.2006年以來大盤牛市形成的原因
2006年上半年國內股市結束了持續4年的熊市,形成了一輪一浪高於一浪並延伸到目前的上漲行情,在指數上漲的過程中,除了期間形成了一次中線級別的調整以外,很少出現大幅度的調整走勢,上升趨勢的異常明確,給投資者帶來了極好的盈利機會。
大盤股指上漲行情的確立,必然有著內在與外在的原因,那麼,牛市行情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呢?很多專家都做了詳細的點評。雖然這些結論都已成為曆史,但是溫故而知新,投資者依然需要認真的學習,隻有對每一輪行情的特征進行了總結,投資者才可以培養出來一種“盤”感,從而在後續大盤指數盈利機會到來的時候可以及時地把握住。
股市大勢行情在形成的時候,都需要很多外部環境的配合,一輪牛市絕對不會在整個社會形勢緊張蕭條的時候形成,而都會在一片繁榮之中產生。所以說,牛市行情的確立除了與技術麵的變化有很大關係以外,消息麵的配合也是極為重要的。
那麼在2006年行情中,有什麼樣的消息配合呢?在這一年股市大盤指數的底部,最大的利好消息便是:股改!並且這項工作是當時股市中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國家也出台了多條政策為股改工作的進展保駕護航,在這種氣氛下,很多進行了股改的個股均給參與股改的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溢價收益回報,正是因為收益的產生,因此也需大量的投資者紛紛認可股改工作的進行。在這種國家政策支持,投資者高度認可的情況下,產生一輪牛市行情也就不足為過了。
國家的政策往往對行情的變化有著重要的影響,正是由於配合股改工作的利好消息不斷的出台,因此給了各種莊家以明確的盈利信號,有誰不會對這種必然的盈利機會心動?在政策的號召下資金積極的做多,資金越是做多便越是有相關的政策鼓勵,因此形成了良性的上漲循環。
因而,股民在今後的投資操盤中,關注大盤動向首先應當從關注大局形勢、關注國家出台了哪些改革政策開始。
5.重勢不重價,根據大勢決定是否入市
股市上有一句格言:買漲不買跌。
股市上還有一句格言:追漲殺跌是愚蠢的,反向操作才高明。
新入市的股民不知聽誰的好?以上兩句格言均是對股民入市選時的忠告,隻是因投資對象、投資行為不同而異。前者對短線投資者而言,因為隻有在股市看漲的情況下入市,才能希望獲得較豐厚的短期利潤;後者對中長線投資者而論,當大眾一致看淡,無人敢進貨的時候你買到的肯定是“價廉物美”的好貨,由於持股成本低,長線收藏定能獲益匪淺。
在新興的股市由於規模小,資金少,容易暴升暴跌,投機性較強,因此股民是否入市選擇時往往比選股更重要些,反之較為成熟和活躍走勢良好的股市,一定會吸引大批投資者入市。這就是所謂“重勢不重價”。2006年開始的深滬兩地股市的牛氣衝天,就造成了千萬股民蜂擁而入,股指到2007年5月12日已衝過4000大關的火爆場麵。
這裏建議股票投資者,在分析大盤走勢決定是否入市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同情況應采用的研判方法,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麵。
(1)分紅派息前應否入市
並非每次分紅派息必會引發大行情,首先應對國內以至世界經濟形勢了然於胸。宏觀經濟狀況良好對股市必定有積極影響,反之亦然。另外看當時屬多頭市場還是空頭市場,具體還要分析是多頭市場的初期還是空頭市場的末期,如是則可大膽跟進,如處於多頭市場末期或空頭市場初期則萬萬不可涉足。大家都打提前量,填權浪的最高峰有時並不在除息日,可能在未分紅前就炒過了頭,此時可忍耐。
(2)分紅派息後應否入市
首先應該分析股市是否仍然保持上漲的勢頭,優質股能否很快填權,二三線股是否有向上比價的趨向,權證是否仍然旺熾,成交量是否進一步擴大?如是當然可以跟進,並可利用配股購進些價廉質優的權證,利用它船小好掉頭,手續費低的特點進行短線操作。
分紅派息後股價偏低,引起大眾的投資熱情,但此時也是股民們睜大眼睛觀察股價微妙變化的時候。
(3)股價盤整時應否入市
股市上股價的大升和大跌一般隻占全年時間的三分之一,大部分時間股價都是在盤整,不是上升行情中的回檔,就是下跌行情中的停頓。一般說來,強勢市場會回檔1/3,弱勢市場會回檔2/3,投資者可以根據股市回檔進行預測,於回檔前出貨,於回檔後入市。至於下跌行情的停頓或反抽當然應收手,或乘機出貨。
(4)技術指標出現超賣應否入市
測試股市超賣的技術指標很多,主要有乖離率(BIBS)、隨機指數(STC)、拋物或轉向(SAR)、動向指數(DMI)、能量潮(OBV)、相對強弱指數(BIAC)等,每個技術指標都有一定的準確性,但也有局限性。最好能夠綜合起來看,如大多數指標均已發出超賣信號,無疑值得注意。同時,因為在跌勢中股價起賣後還能超賣,所以如果在下跌勢開始的第一次超賣和跌勢即將告罄的末次超賣,在任何時候都不宜買進。相反,如果是在升勢中,隻要個別指標發出超賣信號也應予充分注意,毫不猶豫地入市,抓住時機,以免踩空。
6.影響大盤運行邊界的因素
股票投資者對大盤的研判,包括大盤綜合指數研判和大盤平均股價、大盤價值軸心等研判。隻是由於大盤綜合指數在短時間內常常能夠反映出後者的動向(由於新股的增發在短時間內畢竟有限),我們才在具體的買賣股票的過程中常常以大盤股指來代表大盤市場走向。
不管是大盤的反複上漲或是反複下跌,大盤股指的運行總會有一定的界限,這個界限就是大底和大頂。這種運行邊界的產生,可能是由於政治因素的限製,也可能是由於投資價值的因素限製,還有可能是由於資金多寡的有限性而造成。
(1)大盤可能會有政治上的底部和頂部
大盤股指運行應該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結構的穩定,至少不能與之相違背。如果大盤股指不能夠適應整個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則就會被改造。然而,大盤的升降走勢,首先是與整個經濟運行環境和政治環境有密切關聯。
政治上的底部和頂部是指經濟運行環境和政治環境以及政府給大盤最大漲幅和跌幅規定的界限。但是,經濟發展和政治環境、執政者的意誌對大盤的要求隻是一個大體範圍,或者說,在這個範圍內,關心並能影響經濟發展和政治環境的執政者並沒有決定性的傾向,一旦明顯超出這個範圍執政者馬上就會進行幹預。因此大盤股指在這個範圍內是自由的。不過,在這個範圍內能夠幹預經濟的政府為實現某些目標還是會影響股票市場的。
雖然某些時候政府會護盤,有政策底。但並不能因此認為,大盤在接近這個政策底部時就一定會止跌。比如,在大盤反複下跌,上方拋出的資金因為猶豫而沒有回補時,大盤擊穿不應該擊穿的點位,就會引發市場對政策底的懷疑,信念動搖,並且在賠錢過程中、在新的社會化過程中,人們會更加謹慎,撤出資金,導致大盤急跌。最終由政府來衡量該問題是不是全社會的突出問題,從而決定是否繼續護盤,或者加大力度護盤。“政策底”並不是固定的,一切都是以政府當時的考慮為轉移。有時政府會將“政策底”看得比較低,有時又會看得比較高一些,這與政府要解決的政治和經濟的突出問題有關。
(2)大盤的“投資價值域”
從股市運行規律中可以看出,股票投資價值的上限,最高估計不應大於短期國債和銀行活期存款,而股票投資價值的下限,最低估計不應低於企業平均成本。這也就是大盤的“投資價值域”。隻是投資者要記住,這隻是通常意義上的投資價值區域,有時大盤價格超過這個區域也是可能的,畢竟還有其他影響價格的因素。
(3)大盤的“資金域”
大盤的“資金域”,即市場資金對股票的承受限度。最少的承受限度就可能是大盤的資金底部,最大的承受限度就是資金頂部。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進入股票市場的資金毫無疑問會越來越多。因此我們有了股票市場資金增加趨勢的計算公式:
股票市場資金增加趨勢市場原來的最低投入股票市場的資金量(1+經濟發展速率)-交易費(市場原來的最低投入股票市場的資金量;用原來已經形成的曆史低點的連線“趨勢線”所對應的資金量表示)
但是,這個公式隻能夠作為參考。這個公式假定每一市場比如股票市場都有偏好這一市場的資金,在他們認可的最低價格區域是不會離場的,即使暫時性的空倉,也會對股票虎視眈眈,隨時殺進來,爭搶籌碼。這批人是市場的中流砥柱。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人的隊伍也在壯大,掌握的資金也相應增大(這是大盤股指底部不斷抬高的基礎)。然而,這種偏好本身就可能在某種曆史條件下改變,使股市曆史性趨勢發生大的改變。此外,突發性因素比如戰爭、災難性的瘟疫,政府造成的股票迅速擴容給市場帶來的恐慌,等等,都可能使這個資金底部被瞬間擊穿。
股票市場的資金大頂部難以界定。但是,短期國債利率和銀行活期存款利率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值。畢竟超過這個界限股票市場將會變得毫無投資價值可言,一些資金會堅決離場。還有,有多少貸款進入股市,貸款支撐的泡沫有多大也是我們界定大頂部的看點。
然而,決定股市資金進出的還有其他因素。“資金域”表明的是客觀能力,最後能否落實還取決於投資者的意願。況且如果繼續發行新股,那麼,雖然大盤的底部已經來臨,但個股價格卻仍然會繼續下跌。並且,由於市場資金泡沫的存在,當股指向上運行時,我們仍然難以確定頂部在哪裏。但無論如何,我們已經有了尋找市場“大底”和“大頂”的參考。
此外,我們還可以參考經驗和其他理論,進一步確定大底和大頂。比如,從現象上看,當每個投資者所認識的人,包括從不炒股的人都認為買股票能夠賺錢,那麼,大盤的高位就出現了。大盤也許還會在高位盤整,但回落是必然的。在大盤底部往往會有這樣一些盤麵特征:人們對市場心灰意冷,但同時,大盤往下走已經非常艱難,欲跌乏力;或者,資金急不可耐,迅速向上承接。
7.判斷股市下跌大趨勢的八大要素
掌握“大趨勢”,就是掌握整個股市大盤的升跌趨勢,套用股市術語,就是你必須弄清這個市場是朝“多頭市場”發展呢,抑或有轉入“空頭市場”的可能?在多頭市場中,股市走勢固不免有時“回檔”,但從總的來看,仍然是上升的。
但是,如果股市由“多頭”轉入“空頭”,情況便不相同。市場必呈熊市走勢,固然偶有“反彈”,但也隻是曇花一現,總的來看,一般股價跌多漲少。在這種市場中,買進股票隻有看跌,很難看漲。除非你是眼尖高手,善於抓住機會“放空”,否則,莫想獲利。
我們怎麼看出股市由多頭轉入空頭呢?
根據國外經濟與金融分析專家的研究,股市(證券市場)由多頭市場轉入空頭市場,通常會表現出下列征兆。
(1)政府是否發布了經濟調整的相關政策?
政府有關部門所發布的各項經濟指標與景氣對策信號,對經濟成長的大趨勢有著非常直接的重要影響。如政府有關部門發表的經濟成長預測、工業生產月增率、失業率以及各項領先指標等,無不透露重要信息。這對經濟成長會有明顯的促動與抑製作用。倘若經濟呈現衰退跡象,股市便缺實力支撐,縱有所謂“資金行情”,亦難望其持久。
(2)通貨膨脹有無上升趨勢?
通貨膨脹不僅使企業因物價與工資的上升而使成本升高,同時亦使多數低收入與固定收入者的購買力降低,而間接影響企業獲利。固然通貨膨脹初期,企業因擁有低價庫存原料與成品以及房地產等優勢可保盈利不衰,甚且有過之,但畢竟為時甚短。一旦通脹惡化,股市必然陷於空頭走勢。
(3)利率是否大幅揚升?
當國際間利率大幅揚升,各國為防止其本國資金大量外流,亦必被迫采取提高利率的做法。20世紀末,由於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提高重貼現率0.5個百分點,由原先的6.5%,提高至7%,美國各大銀行隨即調升其利率至11%以上,以致歐洲各工業國家亦均在考慮調高其重貼現率。若歐洲各國跟進,則全球利率勢必攀升,對全球經濟發展勢必造成重大影響。
此外,如果通貨膨脹持續上升,則政府為安定民生,遏阻金融投機,亦必采取緊縮金融措施,迫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企業經營成本上揚,獲利能力相對削弱,股市當然蒙受不利,這也就是當一個國家準備調高利率時,國內股市的大盤必然立即大幅挫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