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的話(3 / 3)

如果說這是命運,這也決不屬於淩雲一個人的!

這一晚,我想了很多,但總是想不明白,我隻覺得內心無比的沉重。

次日走進課堂,我覺得渾身有點不自在,再想想才知道,自己身上又有了淩雲日記中某個老師的影子;自習課走上講台,剛要做即席演講,又發現自己身上有著日記中的班主任易老師的影子;再想想我昨日處理嚴瓊的事時的簡單無理,我開始顫栗起來----我不也在製造決定淩雲命運的偶然因素嗎?這個十年前發生的故事依然在身邊繼續!

3。我能做點什麼

我撥通了鄒萍給我留下的電話。

“喂,能找一下鄒萍嗎?”

“嘻,瞧你,貴人多忘事,就不記得我的聲音了?怎麼,要把日記還給我?我知道大才子是不屑一顧的。”

“我沒心情和你開玩笑,讀了淩雲的故事我內心異常沉重。”

“喲,你也深沉起來了?是不是那個早戀的淩雲改變了你?好,不說了,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我要感謝這兩本日記,是它讓我找回了曾經丟失的自己。現在,我從每個學生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我處理每一件事都要在意學生的感受,這有時讓我很尷尬,但對我有益。”

“是的是的,我有同感,再往下說。”

“我真希望所有的老師都能記起自己也曾是學生,所有的學生都能清醒地知道學生時代該如何度過。我無數遍問自己:你能做點什麼?現在,我頭腦裏醞釀了一種也許你要認為很荒唐的想法。”

“直說”

“我要出書!將這故事公諸天下!”

“OK!英雄所見略同,這正是淩雲的宿願,也是我要托你幫的忙。那就這樣吧,遇到困難請與我聯係。”

這以後,我像學生鑽研高考學科一樣鑽研起了淩雲的日記。

淩雲寫這些日記的時候,他是斷然沒想過要改寫成書的,所以所記之事真實而又龐雜。我的工作是,要篩選出裏麵的幾個主要人物,並據此整理出一條事件發展的主線,這樣,才能讓這帳本摸樣的東西換上小說的麵孔。僅這項工作就夠我忙活夠我為難,但是為了整體的需要,我還是忍痛割愛,刪去了許多極好的細節。但我要聲明的是,我並沒有為了使它更吸引人而任意增加或竄改其情節,所以,你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完全可以慶幸地告訴自己:“我讀到的是原原本本的淩雲!”但刪節之後,必然有前後不聯貫或交代不清楚的地方,為了閱讀的方便,我都給加了注;也有我也讀不明白的地方,我就要鄒萍打聽清楚了,也加了注。如果要問我還做了些什麼,那就是臨摹了淩雲的幾幅畫做插圖。淩雲愛畫畫,日記本上也常夾雜些圖畫在裏頭,有的是隨手所為,有的是刻意而作,但一勾一畫之間,無不是他當時感情的流露。我想,這本就應該是作品的一部分,何不將它臨下?恰好我也有美術方麵的愛好,所以盡管未必能如願,我至少按我的設想去做了。至今依然讓我遺憾的是,扉頁上的淩雲的自畫像的眼神原本臨得極好,有那麼點抑鬱,但弄壞了,後來重畫就再沒那麼滿意過。

還有一點要指出的是,書中的地名人名都作了改動。在我整理過程中,我的一個高中同學看了我的改動稿,他在激動之餘,還試圖將書中的人物作了對號入座。這對於我們這一屆學生,尤其是高三五的學生來說,也不是一件特別費勁兒的事。但我不希望他們做這件與我的願望背道而馳的事,我不想在這些細枝末節上鬧出糾紛。不過我寧願相信這事兒的不可能,淩雲的悲劇故事是要融化一切個人隱私帶來的不愉快的。

最後要給這本書命個名。淩雲在他的日記本的首頁寫上了幾個漂亮的空心字(據其日記中稱,他極擅長寫這種字):天邊那朵潔白的雲。無疑,他是借這純潔無瑕的白雲來自況。多麼富有詩意!淩雲是不愧於這種自況的。但我覺得這個故事遠沒有那樣美好,斟酌再三,決定更名為《在天堂等你――一個高三學生的日記》,但願在天堂的淩雲能接受。

這些工作花去了我近半年的時間。我的業餘時間十分有限,半年來,我一邊做著老師,一邊又在書中體驗學生生活,我有時要搞錯角色,比如我在黑板上抄一道思考題,等我走下講台時,我會緊張起來,想,老師是否會把我叫上呢?有是甚至還要鬧出笑話來呢。

你要問我除此之外我還做點什麼,那就是上好我的課,做好我的班務工作,我覺得這是不能分開的兩檔子事兒。

我說這許多,並不敢在淩雲留下的寶貴東西麵前搶功。讀者朋友,如果你喜歡這個故事並為之感動,而且深受其益的話,你就感謝淩雲吧!如果尚有不足,我深知是我的不是,我會單獨向淩雲表示我的歉意――我相信他是能知道這一切的!

好了,你可以讀淩雲留給我們的日記了。

葛成石

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