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零三章 了結生前身後事(1 / 2)

太平陽令的歸屬如何,取決於李秘對左黯的信任度到底有多少。

因為左黯也並沒有隱瞞李秘,除了這枚太平陽令,他還找到了張角和周瑜隱藏起來的太平陰令!

也就是說,如果這枚陽令也交給他,那麼左黯就擁有了號令天下群雄的完整太平令!

李秘此時也已經知道了太平令的秘密,這太平令其實就像推背圖一樣,這世間所有的民間組織,無論是教派還是幫會,總能夠從太平令中,找到他們的淵源!

而溯本求源,這是中華民族的固有思想,尤其是民間之人,總想著尋找根源,這也是宗族文化的根本原因。

後世諸如洪門青幫之類的組織,其實都能追溯到他們的前世今生,至於老百姓,總會追溯他們姓氏的來源,會加入到姓氏宗族的大家庭裏頭。

人都說哲學有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

西方人比較注重的是“我是誰”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強調自我,追求個人權利與價值,而中國人似乎更在意我從哪裏來,所以我們總是在回望老祖宗曾經有多麼的輝煌,經常將祖上如何如何掛在嘴邊。

之所以提及這些文化現象,是想說明太平令到底為何能夠號令天下,李秘也將這個問題尋思清楚。

不少玄學之人,會將後世事件與古時預言聯係起來,尤其是推背圖和燒餅歌等,總能夠在這些預言書裏找到相應的讖言。

而太平令也是這麼一個原理,作為萬印之印,由於設計巧妙,無論是軍隊還是教派幫會,總能夠從太平令之中,找到自己的根源。

明朝中後期,社會矛盾開始加劇,民間勢力不斷崛起,諸如聞香教和青陽教等,幾十個民間勢力都帶著白蓮教的印記,雖然他們獨立創建,打從一開始就有自己的主張,但最終還是會被視為白蓮教的分支。

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道理,連白蓮教都能夠做到這樣,太平令也就更不消說了。

所以,莫看隻是兩塊小小的太平令,可它卻凝聚了前人的智慧結晶,將華夏民族的這種思想,琢磨得通透,並善加利用,使得太平令擁有了巨大的價值!

若項穆和石崇聖得以見識,怕是要膜拜起來,因為這簡直就是製器的最高境界,設計與製造太平令的人,智慧該是多麼的超凡入聖!

也正因為正視了太平令的價值,李秘就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

太平令到底該如何措置?他是否能信得過左黯,將太平令交給他?

李秘如今是無法從朝堂分身的,他身上的頭銜太多,官職太重,朱翊鈞甚至將京城和宮禁的防務都交到了李秘的手中。

若李秘得了太平令,是如何都瞞不過朱翊鈞,要麼將太平令上交,要麼他與朱翊鈞之間辛苦建立起來的信任紐帶,會被太平令再度切斷和粉碎。

可左黯畢竟是江湖人,將太平令交給左黯,也就相當於將太平令留在了民間,這就形成了一股對抗朝廷的隱藏力量,而且還是非常巨大的一股力量!

或許左黯不會起義造反,或許現在還暫時不會,但左黯總有死去的一天,太平令留在民間一日,對朝廷便是隱患與威脅。

至於毀去這個太平令,李秘是從來不會去想的。

且不說太平令擁有著如何強大的號召力,單說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價值,就是不可估量的。

更何況,李秘也希望保留著反對的力量,若沒有了反對的力量,這個國家是不會奮力前行的,無論何朝何代,都需要反對的聲音與力量來鞭策他們砥礪前行。

這是一個讓人感到迷惑卻又震撼的事情,分明隻是兩塊印鈐,分明隻是死物,不過是材質名貴一點罷了,但它卻因為上麵的鐫刻,而充滿了無可匹敵的力量!

說它是華夏文明的巔峰之作,一點也不為過,李秘也終於明白,為何古人要追尋傳國玉璽之類的東西了。

人都說中華民族是個沒有信仰的民族,這種說法實在是大錯特錯,因為我們一直在尋找民族的歸屬,唯有如此,才不會迷失自我。

對宗族文化的認可與傳承,同樣是我們的信仰之一,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而是信仰的東西太多罷了。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人沒有其他民族這麼爭強鬥狠,甚至顯得很懦弱,那是因為你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這個民族。

中國擁有著數千年的曆史,但卻沒有出現在世界上擁有著巨大影響力的宗教,道教雖然是本土教派,但影響力卻不及三大宗教。

所以很多人都誤以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即便是道教等等,也都並不虔誠。

但需要知道的是,中國人信奉很多神祗,連黃鼠狼和狐狸等等,都會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