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王順的追求(2 / 3)

1993年,煤炭市場開始回暖。姚王順占著自己的礦地理條件好,煤質在方圓百裏10多個礦中,正好適用於民用這個契機,以及雄厚的基礎管理為根本,開足馬力,加大生產,生意異常的火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基本還清了債務,而財富也以他做夢都沒想過的速度迅速增長。姚王順以不屈不撓的拚搏精神,終於成功地站在了自己人生的至高點上。

人一旦有了錢之後,世界觀就發生了變化,眼界也會隨之開闊。有抱負的人會幹更大的事業,為社會做貢獻,相反有的人有了錢就忘乎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花,成了財富的奴隸。姚王順有了錢後,首先考慮的是自己,回想的是自己艱難的成長曆程。

姚王順上世紀50年代出生在渭北黃土高原偏僻山村。這裏土地貧瘠,幹旱缺水,農民一年辛辛苦苦所收獲的糧食僅夠半年吃。而他的家裏人口多,父母又年邁多病,他又是長子,一家人生活的重擔無疑就落在了他的肩上。生存的壓力迫使姚王順不得不輟學回家掙工分。

那時農村純粹是靠天吃飯,僅憑勤勞和汗水是難以致富出人頭地,就連養活一家人的吃飯都成問題。弟妹上學,父母多病,生活的重擔、家庭的責任逼迫他必須尋找新的生存空間。經人介紹,他去了離家100裏路外的宜君縣大山溝裏割條子為煤礦井下編荊芭,這一去就是一年多,每天能掙得兩塊錢。當時在農村掙工分,每個勞動日隻有兩角錢,能掙得兩塊錢,已經是難得的高收入了。

初步外出掙錢成功的喜悅,徹底打開了他的眼界,促使他立誌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庭的貧困麵貌。他用割條子掙來的錢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償還了陳債舊賬,為母親送終。隨後又回到村裏當小賣部的售貨員,感受到掙固定工分站櫃台的榮耀感。他承包工程修過公路,經營公交車跑過運輸,還搞過油料經營。由此不難看出他那不安於現狀,敢打敢拚的個性和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勃勃雄心。姚王順說:直到煤礦資源到了枯竭期,他才算真正擺脫了生存危機,有了自己的事業,有了自己的奮鬥目標。而後麵的路還很長,到底咋走?還是未知數。但是他會實實在在地幹事情,走到任何地步都不會違背良心,做出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別人的事情。

依靠國家資源致富的人更應該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富裕起來的姚王順,開始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審視這塊生養他的貧瘠的土地,還有那些仍然在貧窮中掙紮的父老鄉親們。從貧窮中走出的他知道貧窮的痛苦,每次從村中走過,鄉親們都投來的羨慕目光,帶給他的不是驕傲,而是窒息般的難受。他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才能為這座古老的村莊,為生養自己的這方熱土,為父老鄉親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姚王順憑精心經營撐過了煤炭市場低潮期,迎來了滯銷後反彈的大好形勢。機遇就是效益,時間就是金錢,許多煤老板看到這可遇不可求的發展良機,擴大再生產。也有人建議姚王順對煤礦進行技術改造,一是眼下市場供不應求,擴大產量能獲取更多的利潤。還有人建議說,現在市場上的煤是幾天一個價,有的礦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煤質都不如咱礦,可人家每噸已經賣到二百好幾了,咱還是160塊錢三年不調價,現在是市場經濟,漲價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些周圍辦煤礦的同行也對他這種作法特別反感,因為清泉礦的煤價格不漲,限製了周圍其它小煤窯價格的無序上調,要是貿然調高,當地群眾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們:“你看人家清泉礦煤質比你好,運輸也方便,才賣多少錢,你咋就賣這麼高呢?你幹脆鑽到錢眼裏死了算了!”所以,他們背不起這個罵名。為了同行的利益,姚王順曾經產生過跟上市場的變化,一噸煤漲上幾十元錢的念頭,這也是情理中的事情。然而,有一件事情讓姚王順徹底打消了漲價的念頭。

2003年是曆史上煤炭最為緊張的時期,尤其是進入冬季,每天早晨5點鍾就有各種車輛排長隊,等候在煤場大門外裝煤,開始姚王順以為都是做煤炭販運生意的,並沒有在意。一天他在煤場了解煤質情況,一位熟人找到他說:“王順,你看在咱一個村的份上,你也得想辦法給我裝車煤啊,我已經等了兩天了,家裏老人有病,這麼冷的天,沒有煤生火取暖那咋行呢?”

此事對姚王順震動很大,他對手下人說:“咱辦煤礦的目的就是方便群眾,在鄉親們的心目中樹立形象,通過開辦煤礦這樣的一個過程,體現自己的價值,掙錢隻是一個方麵。現在這麼冷的天,群眾過冬都拉不上煤,這是整個煤炭市場的事情。咱的礦就這麼點能力,我也想多出煤,可超能力生產是違法的,再說了主要是超產安全上沒有保證,這事咱不能幹。但不漲價可是咱說了算,鄉親們等上一天都裝不上一車煤,再漲價於情於理都講不通,咱不漲價,而且一定還要裝足、裝飽,尤其在煤緊張的時刻,一定要嚴把質量關,不能在量和質上讓群眾戳著脊梁骨罵咱。家門口辦煤礦就得這樣,都是鄉裏鄉親的,拉點煤不容易。”在一些地方人們稱煤老板是沒有人性的“黑老板”時,姚王順的這些話傳了出去,一時成為佳話,王順礦的煤不漲價,在當地廣為流傳。

姚王順並不是“苦行僧”,他也是一個普通人,有了錢也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他決定先改造一下自己的居住環境。他把老祖宗留下的家產全讓給弟弟,分文不要,自己重新申請了莊基地,並請專業的建造師設計,按照圖紙施工建造了一座仿歐式三層樓房。全部鋼筋水泥,磚混結構,工期長達3個多月,耗資近100萬元建成,並按照城裏人的標準,選用一流的名牌材料裝修。裏麵擺設清一色的歐式紅木家俱,裝修後的房子尊貴典雅、富麗堂皇,與周圍村民低矮的土房子形成極大的反差。反差的程度有多大,在村民的心目中,這簡直就是天與地之間的距離,他們都稱為是“宮殿”。

姚王順說,在村裏蓋房子比他後來在省城辦加氣站,比他坐高檔小汽車,比他在縣城、省城買房子,比幾個子女上大學,所產生的震撼都強烈,一時在全村、全鎮、乃至方圓幾十裏都引起了轟動。

姚王順設計別致的“宮殿”,如同一個“燈塔”,建在全村最為顯眼的地方。在一些人嫉妒、羨慕、恨自己沒本事,“看人家咋給先人爭光”的同時,也衝擊著村裏人甘於貧窮,長期守著10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隻要能吃飽穿暖,就是最大滿足的小農經濟生活觀念。開始有人把姚王順作為自己的偶像和學習做人的目標,登門請教致富訣竅。因為姚王順經常出門辦事,消息靈通,鄉親們就常來家裏探討致富的門道,商量如何改變貧窮麵貌。有年春節,本村一位在外做官的人回家,看到姚王順的豪華住宅,先是誇獎了一番話後,直接切入主題:“現在我們國家要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鄧小平都說讓一批人先富起來,最終是要帶動大家跟著富起來。你現在房子蓋得這麼豪華,可你看村裏這個樣子,你住上能安心嗎?要想盡辦法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啊!我相信咱村隻有你有這種能力。”這句話一下提醒了姚王順,他頓時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目標與追求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2002年姚王順經過群眾選舉當上了清泉村這個擁有近2000人口,5個自然村的村民委員會主任。當時的清泉村全年的人均收入隻有500元,初級小學經過30多年的風雨侵蝕,嚴重破爛不堪,成了危房,尤其是遇到下雨天氣,外麵下大雨,教室裏麵下小雨,老師隻好讓學生停課放假。5個自然村的道路坑坑窪窪,晴天灰塵彌漫,雨天泥濘不堪,嚴重製約了當地果業的發展,同樣的品種和質量,清泉村蘋果價錢就要比交通條件好的地方每斤少賣幾角錢,甚至賣不出去;而最急迫的還是韓窯自然村。這個村有92戶、430口人,由於周圍不到500米的6個小煤窯狂挖濫采,致使該村500餘間房子無一幸免的全部開裂,成了危房。6年時間先後有四位縣長、三任縣委書記在該村現場辦公,當場拍板,並把解決韓窯村塌陷搬遷問題放在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來認識,形成會議紀要,責成職能部門立即就辦。縣、鎮兩級政府還按照新農村規範的標準,請專業的設計院設計《韓窯村建築變形報告說明書》和財產損失評估報告,為最終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問題,落實搬遷資金奠定了基礎。

為防止在搬遷期間出現意外,鎮政府還從不寬裕的辦公經費中,拿出資金建臨時房子,安置災民。縣財政本著急事急辦的原則,給每戶村民補貼一部分搬遷費,由於房屋無法居住村民急於搬遷,小煤窯的賠償還沒有落實,村民相信政府,就東湊西借,蓋起了房,新村很快形成規模。可誰知,人還沒有搬進去住,新村又出現不同程度的地基下沉、裂紋,村民無奈,隻能繼續住在隨時有生命危險的危房裏。問題的複雜化,讓各級地方政府左右為難,時過境遷已經8年多了還沒有下文……

像這樣一個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姚王順這位新主任的麵前,有人擔心他能啃動這塊硬骨頭嗎?因為每一項幹起來都需要巨額的資金做保證。這些對於他來說確實是難。但是,再難也得硬著頭皮幹啊!這麼多棘手複雜的問題不可能同時進行,必須有個輕重緩急,讓群眾討論,先理出個頭緒來,村委會再研究實施。村民大會開了整整一天,簡直吵成了一團,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都是從各自利益出發,沒有任何結果。姚王順理解群眾的心情,因為他們怕了,窮怕了,尤其是搬遷問題,一旦得不到很快落實,對每個家庭來說,就是傾家蕩產也蓋不起第二座房子了,本來就在困境中掙紮的村民,生存問題將更加惡化。群眾的情緒絲毫沒有影響姚王順為群眾辦事的決心,他有自己的想法,比村民想得要深遠得多。他開會時力排眾議,拍著桌子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們之所以窮,就是吃了念書少、沒文化的虧了,我們不管付出多麼大的代價,受多大的難,首先要建學校,聘請老師把教育質量搞上去。”村民們頓時啞口無言,無話可說。

姚王順說幹就幹,並承諾建學校不向群眾攤派一分錢,他聘請技術人員進行地質勘探、教學樓設計,總預算資金107萬元。當時村裏賬上沒有分文,其他幹部看到如此的天文數字都傻了眼,不說建教學樓,就幾萬元的設計費到哪裏去籌呢?姚王順自有主張,先自己掏腰包捐資80萬元作為工程啟動資金,剩餘的27萬元資金的缺口,他利用自己及村內知名人士在外的關係,爭資金,號召境內其他企業捐資,彌補了資金不足。經過一年多的建設,一座占地麵積25畝、可容納240名學生的設施俱全的高標準化初級小學在渭北高原這個偏僻的鄉村落成。在竣工典禮上,市縣領導對姚王順辦企業不忘群眾、帶領大家致富、並主動捐巨資建校的高尚風格給予了高度評價。而在建校的同時,他多管齊下,四處籌措資金70萬元,將4個自然村(其中一村要實施搬遷)的道路全部修成水泥路麵,使村民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門行路難的困擾。一連解決困擾全村的兩件大事,姚王順的個人聲望達到了極致。而他服務村民的熱情也被徹底引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