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存在著眾多的產業配套協作能力強的供應鏈。供應鏈內的核心企業的規模大,資產雄厚,技術實力強,具有較強的環境管理能力。在整條供應鏈中居於主導地位,他應該成為低碳供應鏈的發起者和管理者。核心企業應利用影響力,及時向上下遊企業尤其是配套企業介紹國際組織及不同國家、不同區域的碳足跡的法律法規,要求配套企業檢查自身的碳排放的活動水平數據,明確本企業各環節的碳排放,提出並實施“低碳化”策略,對上下遊企業提供碳足跡認證的數據支持。
2.企業確立低碳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建設低碳管理文化
企業應從長遠出發,將低碳供應鏈管理上升到企業戰略高度,企業應以構建低碳供應鏈為出發點,建設低碳供應鏈管理導向的決策體係。企業應主動組織員工學習國際標準化組織和發達國家關於碳足跡的標準及法律法規,了解我國出台的碳足跡的標準及政策等,明確低碳管理文化的必要性,以及低碳供應鏈管理為企業乃至社會帶來的益處,創建企業低碳發展文化。要求員工並將低碳思想化入實際行動。在公司的運營的各方麵貫徹低碳管理的理念,要求各部門不僅考慮本身的低碳管理,更要考慮本部門在整個低碳供應鏈的作用,不僅要為其他部門的低碳管理服務,甚至要超越企業的界限,為供應鏈中的其他企業服務。
3.改造企業業務流程,打造企業低碳合作夥伴關係
由於碳足跡的盤查是整條供應鏈的盤查。所以打造低碳供應鏈,企業需要對原有的業務流程進行升級改造。改造不僅限於本企業,還包括了供應鏈上下遊的供需合作夥伴的業務流程的改造。首先盤查本企業中關鍵業務流程及管理模式不符合低碳經濟要求的環節,進行流程優化,進而不斷優化與關鍵業務流程相關的信息流及組織結構,並且以關鍵業務流程帶動一般業務流程,從而使企業的供應鏈達到最大限度的資源循環利用,並降低碳排放。供應鏈的成員企業應建立新型的戰略聯盟合作夥伴關係,通過供應鏈中的業務分工,使節點企業與戰略夥伴在縱向上相互承接尾料,在橫向上可以通過共享碳數據,共享碳減排技術,分擔成本和風險,優勢互補、促進創新,幫助企業節省投資、控製成本。
4.依托產業集群研發節能減排的技術
打造低碳供應鏈的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節能減排的技術。單靠企業自身完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難以實現。產業集群提供了很好的幫助。浙江省乃至全國目前圍繞產業集群創建了大量的公共服務平台,集結了大量的科研院所、檢測機構、融資機構、人才中心,涵蓋了質量標準、技術谘詢、融資服務、人力資源、貿易壁壘等多方麵的服務。企業應依托產業集群的公共服務平台如科技開發中心、檢測中心、信息服務中心、網絡中心、融資機構等,采用技術、課題招標等形式加強與大學、科研機構的聯係,研發節能減排的技術,最終使企業能適應國內外市場的環境要求,打造企業的環境競爭力。從根本上破除碳足跡貿易壁壘。
參考文獻:
[1]耿.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模式探索——以蘇南地區為例[J].宏觀經濟管理,2006.
[2]劉世錦.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徑研究[R].北京: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9.
[3]孫慶智.碳足跡與紡織工業[J].紡織導報,2011(03).
[4]劉世錦.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徑研究[R].北京: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9.
[5]戴定一.物流與低碳經濟[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8.
作者簡介:遊蓓蕾(1979-),女,浙江平陽人,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壁壘、產業集群。
徐永安(1959-),陝西楊淩人,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廳科研資助項目“依托產業集群浙江省外貿企業應對‘碳足跡’貿易壁壘的行為研究”(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