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恰恰就是在汶川地震之後,高層決策者終於清晰認識到直升機的重要性。獲得國家大力支持的中國直升機工業開始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30年改革開放的技術積累,宏觀政策的變化,中國通用航空市場的逐漸崛起,使中國直升機的發展迎來了轉折性的戰略機遇。

如果汶川地震凸顯了中國直升機發展的困境,那麼直20才是真正突破這種困境的矛頭。直8太老,直9太小,直10隻能打仗。隻有發展通用型直升機平台,同時考慮能將之發展出民用型號,盯住低空開放後的民機市場,直20的發展才能避免軍長民短的瘸腿現象,做到有戲唱,並成為最叫座的名角兒。

不久前,中航工業直升機公司副總工程師黃傳躍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如是說:“我們現在搞的10噸級直升機,性能肯定會超過‘黑鷹’直升機,尤其是在使用材料、航電係統、飛控方麵,肯定都會比‘黑鷹’直升機強。”

通是八麵靈通的通

對於發展多用途通用型直升機,總參陸航部原部長馬湘生將軍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用他的話說,就是“理清思路,突出重點,服務大局,有所為,有所不為。”2008年,正是他帶領著陸航部隊,參與了汶川地震救援的全過程。而他本人,就是一名非常優秀的陸航飛行員。在陸航裝備的長期發展計劃中,他認為應該集中精力,發展出一種“三軍通用型”直升機。在那次采訪中,馬將軍說:“我本來提出來的概念是‘戰術突擊型’直升機。這種直升機8~10噸,像‘黑鷹’一樣,首先有一定機動能力、隱身能力,(發動機)有一定的剩餘功率。在這個前提下,用這個平台,加上先進航電設備和武器,我就能夠看得遠,打得遠。我不能跟你比筋鬥、橫滾,但我能早發現你,早打掉你,這不也是一種‘撒手鐧’嗎?(平台)裝上特殊設備,就能當勤務機,什麼(特殊設備)都不裝,還能運人。”如果馬將軍沒有特指,直20將是目前國內唯一符合他有關“三軍通用型”直升機描述的機種。

不久前,英國《飛行國際》雜誌推出《世界空軍2013》專刊,詳細介紹了世界各國的空中力量。如果仍以“黑鷹”作為參考樣本,我們可以看到,在整個2013年,美國空軍現役直升機一共有4 196架,其中UH/HH-60A/L/M“黑鷹”係列直升機有1 842架,占到總數的44%。這一年美國空軍新訂購直升機793架,其中“黑鷹”有349架,占比例也是44%。同年度,美國海軍現役直升機590架,其中具備反潛、反艦、搜索偵察等多功能的MH-60R/S“黑鷹”家族改型機有378架,而SH/HH/UH-60等其他各型“黑鷹”直升機有163架,兩類合計541架,占海軍直升機總數的92%。 同年度美國海軍訂購了191架直升機,全部是MH-60R/S。可以說,“黑鷹”是美國海、空軍直升機力量的主角。

再看看日本方麵。日本空中自衛隊現役直升機總數60架,而UH-60J直升機有41架,占68%,另外還有40架新機訂貨。陸上自衛隊直升機496架,UH-60直升機30架,占6%。海上自衛隊直升機144架,具備很強反潛能力SH/UN-60J/K直升機有116架,占81%。

同期《飛行國際》還介紹中國空軍(大部分應為陸航)現役直升機有634架,其中的主力是330架米-17,占52%,另有52架訂貨;另外一大部分是210架直9,占33%。中國海軍僅有各型直升機74架。姑且不論該雜誌的數據是否準確,中國直升機與美日相比,差距肯定是明顯的。

在東亞海權爭奪日益凸顯的今天,“黑鷹”直升機實際占據了美日軍方的大頭,特別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反潛型“黑鷹”構成絕對主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對中國形成了現實壓力。僅以日本普遍裝備的SH-60J為例,巡航速度為250千米 /小時,最大航程584千米,可在5級海況下起降。SH-60J可以攜帶兩枚MK-46型反潛魚雷,機上配有日本研製的吊放式聲呐、聲呐浮標、磁探測器、對海/對空搜索雷達和數據鏈及戰術情報處理裝置,可探測水下440米深的目標,並引導其他艦艇發起攻擊,或者自己直接投放魚雷。而且,日本人還在對它進行改進,以便適應更惡劣的海洋環境。而相比之下,中國海軍的直9C型艦載直升機作戰半徑基本在50千米以內。簡單換算一下,如果一架10噸“黑鷹”級別的直升機作戰巡航半徑為150千米,在不動用其他作戰裝備的情況下,它所能控製的海域麵積是4噸級直9輕型直升機的9倍。

雖然中國海軍直8的航程大於“黑鷹”,但是綜合性能相比10噸的“黑鷹”,優勢並不明顯,何況13噸的重量隻能選擇較大型的驅逐艦、登陸艦或者兩棲艦,乃至航母。根據公開資料,中國海軍首次成功進行艦載直升機反潛演練是在1993年,現在推測,執行任務的直升機很可能是直8。但按照《飛行國際》的估計,中國海軍直8僅有16架,而直9僅有25架,而唯一能和SH-60性能匹敵的進口俄製卡-28直升機,數量也僅有17架,其機身高度接近5.5米,最大起飛重量僅比直8少一噸。這麼大的尺寸和重量,中國海軍大部分現役的護衛艦和驅逐艦是裝不下的。

顯然,沒有直20這樣的多用途平台,中國海軍實現遠洋作戰就會是一句空話。一旦中日在東海發生反潛對抗,中國海軍將不得不依賴岸基的固定翼飛機,而岸基反潛機自然也受到航程的限製。上世紀中國海軍裝備的水轟5具備有限的反潛功能,但其裝備量是個位數,現在因電子設備的老化,基本已經淘汰。相對日本普遍裝備的P-3以及美國即將換裝的P-8反潛機,中國在固定翼反潛飛機領域,實際麵臨一種無機可用的局麵。盡管基於運8飛機研製的新型反潛機已經麵世,但形成戰鬥力尚需時日,所以海基艦載反潛平台對中國海軍的重要性依舊不能低估。

被網友稱為中國版“阿利·伯克”的最新052D驅逐艦,尾部設計了尺寸比較大的艦載直升機庫位,顯然不是用來放直9的。如果說中國海軍有限裝備的直8太重,上驅逐艦或者護衛艦有點難,而俄製卡-28係列反潛直升機隻能使用俄製反潛裝備,而且海軍至今沒有爆出對其升級或國產化的計劃,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出大膽的猜想,把直20變成 “黑鷹”那樣的海軍反潛直升機,如何?這樣的大尺寸機庫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如果直20有海軍反潛型,將和運8的反潛改型一起,構成中國海洋反潛的基礎。鑒於潛在對手手中有大量現貨,而且具備多年使用經驗,中國海軍對新型艦載反潛直升機的需求將是非常迫切的。某種程度上,一旦直20定型,就應該立即上馬其海軍反潛改型,甚至要利用並行工程的方法,在陸航通用型裝備之前,就把它搞出來!

溫清澄先生,是中國空軍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著名直升機專家。上世紀他親身參與了引進“黑鷹”和米-17直升機的全過程。溫老先生非常自豪地說,看照片,就感覺直20的外形比“黑鷹”更漂亮,更美!他介紹,按照直升機噸位“重大中輕小”的分類,13噸級的米-17和直8屬於大型直升機,而10噸的中型通用直升機,真正可算作大小適中——像“黑鷹”,有效載重3~4噸,運力適中;長度20米以內,尺寸適中,非常適合艦載,使用廣泛,是個多麵手。溫先生介紹,相比米-17和直8,“黑鷹”貼地飛行的能力很突出,飛行高度在10米以下,雷達很難發現,可以一次機降一個班的戰士。

“對於一款良好的中型通用直升機,要具備良好的使用性能,機動性和飛行品質優秀,讓飛行員操縱很輕鬆。要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能夠適應南海亞熱帶到東北高寒地區變化的氣候,也能適應從東部沿海到青藏高原的複雜地理環境,做到全天候、全疆域,這對我們國家來講非常重要。安全性、可靠性、維修性、測試性、保障性等‘五性’要好,這其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比如抗墜毀能力強,墜地後不能起火;如果要發展民用型,還要考慮舒適性,符合適航條例的要求;各部件使用壽命要協調,不能三天兩頭出毛病換零部件,否則是部隊最討厭的。最後一點就是經濟性要好,研製成本低一些,售價合理,全壽命使用費用要低,國外這一點做得很好,甚至把成本嚴格控製到零部件一級。”

“就是比‘黑鷹’好!”,溫清澄先生如此評價直20,顯得非常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