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鍵時刻,一定要把方向性、全局性的事情做對。對自力更生的理解,不能偏激,更不能走閉關自守的回頭路。這就是曆史賦予中國直升機工業的經驗,也是直20橫空出世的奧秘所在。

突破汶川式困局

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直升機產業發展的“小陽春”,但不意味著中國直升機發展的所有問題都開始一一排除。僅以陸航部隊裝備為例,除了缺乏國際上日趨流行的攻擊型武裝直升機,空中運輸能力也是條短腿。值得欣慰的是,撥亂反正,思想解放,塑造了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使得中外交流的渠道趨於通暢。這也是中國能夠引進“黑鷹”、“超美洲豹”、“海豚”等西方先進直升機的前提條件。

客觀而言,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財政非常緊張,軍費開支不得不為經濟建設讓路。除了南疆有戰事,解放軍曆經百萬大裁軍,已經把部隊規模壓到最低。陸航部隊作為一支新興的兵種,裝備數量上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另外,“大陸軍”思想一度在解放軍高級將領中有很大市場,對直升機,特別是適合三軍通用的多用途直升機,存在著認識盲區。

轉折點的出現是由於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軍AH-64武裝直升機成為最大的明星,以摧枯拉朽的火力粉碎了伊拉克裝甲部隊,但實際上這種大出風頭的直升機僅占到多國部隊1 700架直升機的三分之一多一點,而UH-60“黑鷹”等運輸直升機也接近三分之一,而其餘三分之一的輔助型直升機中,也有大量“黑鷹”的改進型號,具體承擔偵察、搜索、校射、測繪、救護等任務。這些“黑鷹”,與出口中國的晝間型相比,大多裝備夜視係統,具有全天候能力,有的還有外掛油箱,可以實施夥伴加油。1991年2月24日清晨8時,美國陸軍第101空中突擊師的兩個突擊營,從10個場點出發,分乘300多架直升機,在伊境內80千米處著陸,建立第一個前進基地,接著,這些直升機又向前進基地空運了兩個營及大量補給品。此後兩天中,101師官兵乘坐直升機,以“蛙跳”的形式前進,先頭部隊抵達幼發拉底河後,迅速堵住了伊軍從科威特撤退的後路,戰局已定。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直升機承擔了戰鬥、空運、戰勤等3類基本任務。與此對照,人民解放軍大規模動用直升機的先例,大概已經是10年前的事情了。1981年7至9月,主要由直5組成的直升機部隊參加了華北“802”演習,主要承擔運輸裝備和人員等任務,數量隻有約50架,裝備數量和質量和外軍相比有代溝。就算加上80年代引進的24架“黑鷹”直升機,以及部分米-8,解放軍的直升機數量還是趕不上美軍的零頭。這個數字對於國土麵積與美國近似,有著2.2萬千米陸地邊界線的中國來說,顯然是杯水車薪,如果算上1.8萬千米以上的海岸線,以及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領土,就更無暇顧及。其實,直到直20問世前,中國海軍還沒有一款真正能像MH-60“海鷹”(“黑鷹”海軍型)那樣兼顧反艦、反潛、搜救、巡邏等多種任務的直升機,對中國航空工業而言,這一直是個空白。

1989年後,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從西方直接引進先進軍用直升機的道路被卡死。所以中國開始把獲得軍用直升機的方向轉向原蘇聯和之後的俄羅斯。在已經具備米-8使用經驗的前提下,米-17係列直升機成為引進重點。但對於整個中國軍方的裝備構成而言,直升機裝備依然處於從屬地位。而此時中國直升機工業的直9和直8尚處於國產化階段的初期,批量供貨能力非常有限。一旦有事,中國缺乏直升機的巨大弱勢將成為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板。

該發生總要發生,這就是墨菲定律,不過不是大規模的外敵入侵,而是一場破壞力空前的自然災害。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中國政府迅速動員空中力量火速趕往災區,開辟了空中生命線。但是,能起降固定翼飛機的機場基本集中在成都、綿陽等大中城市周邊,而大量的物資,包括救援人員、醫療專家被阻隔在“最後一千米”。危急時刻,中國對直升機的需求猝然迸發!

事後統計,整個抗震救災期間,在災區一線陸航部隊的直升機達到了99架,空軍部隊的各型直升機11架。包含待命的備份機在內,各種民用直升機達到了42架。三方合計152架。這是中國規模空前的直升機救災行動,參與直升機數量最多,涵蓋軍方民間。但橫向對比一下,差距就出來了。2005年,美國卡特裏納颶風救災出動直升機450架。同樣是救災,我們能夠出動的直升機僅大約相當於美國的三分之一。據當時有關領導介紹,除了用於北京奧運安保和台海方向的直升機,軍方的直升機基本已經全部出動。

除了裝備數量問題,汶川地震至少暴露出中國直升機幾項突出的問題。

1、主力機型依賴進口,機型老舊,一旦有大規模戰事,將十分被動。

“米”係列直升機數量最多,以陸航為主,含空軍,共出動82架,占軍方110架直升機總數的74.5%。“黑鷹”直升機共出動13架,占軍方直升機總數11.8%,剩下的數量和份額才歸國產的直8、直9。米-17當時已經服役近20年,“黑鷹”則已服役20多年。

2、 型號龐雜,後勤維護保養困難。

13噸級的直升機有兩種,米-17和直8,算上10噸左右的“黑鷹”,機務人員要在外場維護3種型號。和美俄相比,中國軍方同類直升機的裝備規模很小,但是機務維護的複雜程度卻不低,單位維護成本很高。打個比方,直升機壞了,需要工廠提供備件維修,一次運輸1個和一次運輸10個備件相比,分幾次運輸不同的備件和一次運輸同樣的備件相比,肯定都是後者經濟,對後勤網絡的壓力也更小。

3、機載設備相對落後,需要更新換代。

一些早期引進的米-17甚至沒有安裝GPS等導航設備。很多飛行員隻能靠目視飛行,隱患極大。中國直升機急需定位導航設備、地形匹配雷達以及自動防撞告警係統。

4、發動機高原性能較差,不適應複雜地理環境。

受製於落後的發動機,國產直升機剩餘功率偏低,故障率較高,對高原等複雜環境適應能力低。在抗震救災期間,裝備國產發動機的直8直升機接到的任務並不多。發動機一直是中國航空工業的老大難問題,而中國複雜的地理態勢要求直升機發動機性能必須是過關的。

5、 缺乏多用途通用平台,改進餘地小。

在執行救災任務的軍用直升機中,絕大部分執行的是運輸任務,包括轉移傷員,疏散群眾、運輸食品、藥品、通訊設備等。放到世界看,以運輸為核心任務,兼顧其他功能的直升機是裝備的絕對主流。美國是以“黑鷹”直升機為通用平台,發展出係列產品,而俄羅斯是以米-17為平台,發展出係列產品。無論采用上述哪一種直升機,中國軍方都會麵臨前述第一項的問題。而當時直8的國產渦軸6發動機輸入功率不足,同時主減速器輸出功率的效率也偏低,發動機和主減速器又不能很好地配套。在外形上,直8脫胎於法國海軍的“超黃蜂”,機身兩側豎直,底部為船形,重心很高,這種氣動外形限製了它高速貼地和掠海飛行的能力,機動性受限,所以直8作為多用途通用平台也不太合適。

6、缺乏從戰略高度上認識直升機,在應急救援機製中缺乏與直升機有關的規劃。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這條問題很突出。時任成都軍區陸航團團長餘誌榮就曾談過有關話題。汶川救災時,很多直升機在100米高度來回穿插,給航空管製和調度帶來很大困難。有了好裝備,不開放低空空域,沒有好的航管條件,直升機的作用就發揮不出來。而直升機的起降場地也要及早規劃,避免出事後應對乏力。

綜合上述5項,直20機型發展的必要性也就體現出來了。為了不受製於人,簡化後勤維護,讓裝備本身具備可靠的性能,並使之形成軍方主力裝備的係列化發展平台,中國都需要直20。直20發動機的可靠程度將是它能否像“黑鷹”那樣發展成係列產品的關鍵。而外部的軟環境,特別是宏觀政策環境,同樣重要,在某些關鍵時刻,其意義要大於裝備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