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上將,以及其他高級軍事領導人則很少提及“東風”21D,以免承認美國把中國當成假想敵。據格林納特將軍的發言人稱,格林納特上將不接受有關“東風”21D的采訪。不過,他間接提供了大量有關軍方如何應對這種武器係統的資料。
2013年5月16日,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發表由格林納特將軍和美國空軍參謀長馬克·韋爾什三世上將聯合撰寫的文章。這篇文章的措辭是謹慎的,兩位將軍指出,“空海一體戰”概念並非針對某個特定對手,因為隨著尖端武器技術變得更容易獲得,“反介入”能力正在全球擴散。文章認為,反製“反介入”作戰的關鍵是切斷敵方作戰係統的“殺傷鏈”——“空海一體戰可通過以下措施擊敗威脅:首先,切斷敵方的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情報、偵查係統;其次,摧毀敵方武器發射裝置(包括飛機、艦艇以及導彈發射場);最後,擊落敵人已發射的武器。”作者還分析道,要成功擊敗美軍,敵人必須完成一係列動作,敵方的偵察係統必需定位美軍,數據鏈必需向武器發射平台傳輸目標信息,武器必須發射並被引導至美軍。其中的每個環節都很容易被阻滯或切斷,而且由於每個環節都必須配合作用,所以美軍隻要切斷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可以,不需要摧毀整個“殺傷鏈”。2011年9月30日,時任美國空軍作戰、規劃及需求副部長的赫伯特·卡利斯勒中將指出,美國空軍已經把“(中國的)殺傷鏈拆分到了極點”。現在,卡利斯勒是美國太平洋空軍總司令。
航母如何摧毀東風21D
格林納特和韋爾什提到美軍無需“打擊被部署在內陸的裝置”,這裏顯然是在說位於內陸的發射場。這一看法或許表明美軍已承認大部分中國彈道導彈都已被部署在機動發射車上,其中就包括“東風”21D。在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盡管出動了大規模空中打擊力量以及特種部隊,但美軍仍未能成功發現伊拉克的移動導彈發射車,自然也未能阻止伊拉克從境內向沙特阿拉伯美軍基地發射“飛毛腿”導彈。然而,20年之後,空中與天基偵察平台的能力已今非昔比。
格林納特2013年4月23日的博文還詳細闡述了電子戰手段的重要性,他指出“利用電子幹擾可以阻止敵方雷達發現我方,殺傷鏈的第一個環節就是:發現目標。一旦打破這個環節,敵方就很難完成其他環節。”美軍可利用機載或艦基幹擾裝置阻止超視距雷達發現航母戰鬥群,並可以利用電子、激光、網絡或動能武器“致盲”中國的偵察衛星。如果這個環節失敗,那麼美軍可利用其EA-18G“咆哮者”電子戰飛機或其艦載電子戰係統,幹擾“東風”21D上的彈載雷達係統。除主動幹擾外,護衛航母的驅逐艦還可以發射各種誘餌,誘騙導彈攻擊漂浮在空曠海洋上的假目標。
由於“東風”21D是一種彈道導彈,因此美軍已裝備或正在研製的各種反導係統將承擔硬殺傷重任。2012年接受記者采訪時,格林納特指出,美軍可能會在“東風”21D的飛行軌跡上部署多道防線。例如,美國陸軍部署在衝繩的THAAD陸基反導係統,或美國及日本“宙斯盾”艦艇上的“標準”-3反導係統均具備較強的反戰術彈道導彈能力。截至2013年9月18日,在針對中短程彈道導彈進行的33次攔截測試中,“標準”-3成功攔截了27次。
更具革命性的激光反導係統也在加緊研製中。針對伊朗的導彈威脅,美國海軍計劃在波斯灣試驗固體激光武器,其曾在測試中擊落過巡航導彈。作為最後手段,航母可利用自身的點防禦係統“海麻雀”改進型導彈和”拉姆“近防導彈攔截“東風”2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