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也有幾位防務分析家認為,部署並不一定等同於武器處於戰備狀態。而且,“東風”21D導彈的實際效能也需要進一步分析。彈道導彈要想擊中1 500千米或更遠的機動目標,就必須明確目標位置,並具備高精準度。當航母戰鬥群以高達30節以上的航速不斷變換坐標時,是很難被上千千米外發射的彈道式武器擊中的。
要準確定位一艘航母,中國就需要動用其可搜索上千千米遠目標的超視距雷達。不過,超視距雷達的遠程搜索精度存在很大誤差。中國在太平洋上空至少還有三顆偵察衛星,它們配備有合成孔徑雷達和光學傳感器,它們的確能夠精確定位航母坐標;此外,中國的遠程偵察機或攻擊型潛艇也能夠提供航母坐標。然而,偵察衛星因為有運行周期,很難實時監控航母並將其坐標實時傳輸給作戰係統;而在衝突時期,巡邏飛機或潛艇則必須突破由E-2C預警機、F/A-18攔截機以及潛艇和驅逐艦組織的多層防禦體係後才能接近航母,該類偵察平台的可靠性比衛星更差。
如果中國掌握了航母的精確坐標,“東風”21D的攻擊流程就可以啟動——處理數據、準備導彈、預裝攻擊程序、發射導彈。導彈依靠慣導係統射向目標大致海域,進入再入段後接收偵察平台傳回來的目標坐標修正信息,導彈變軌機動,直到目標進入末製導雷達捕獲範圍後,在最後階段依靠彈上雷達主動攻擊目標。
這套攻擊流程極為複雜,技術難度極大,可靠性也很成疑問。已退休的美海軍上校、原“埃塞克斯”號兩棲攻擊艦艦長、現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資深專家範·托爾就指出:“東風”21D如果真具備了通常理解下的初始作戰能力,為什麼卻從未看到過任何有關中國利用該係統成功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實彈攻擊試驗?如果這樣的簡單作戰模式都沒有試驗過,又有什麼理由相信其已經可以摧毀被護航艦艇、戰鬥機和電子戰係統及其他防禦手段重重保護下的核動力航母?對於證明導彈係統是否已經具備實戰能力而言,試射顯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東風”21D經過實彈試射的唯一報道源自台灣《旺報》。該報稱衛星圖片顯示,位於戈壁沙漠的一個長200米的白色平台出現了兩個彈坑,可能是由“東風”21D試射造成的。不過範·托爾指出,即便這真是由“東風”21D造成的,其攻擊對象也並非移動目標。
美國國防部年度中國軍力報告指出:不清楚中國是否有能力收集精確坐標信息並將之及時傳輸到發射平台,成功打擊第一島鏈外水域的目標。這一結論得到了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研究員巴裏·瓦茨日的讚同,在2013年8月發布的一份題為《精確打擊的演變》研究報告中,瓦茨日援引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2011年接受新華社采訪時的話稱,“東風”21D導彈“仍然處於研發階段”。
試圖切斷“殺傷鏈”
遠距離打擊海上移動戰艦的難度原本就已經很大,可以合理假設,目前美國海軍已經開始進一步加大這樣做的難度。而且不隻是美國海軍,整個美軍都在“空海一體戰”概念的指導下,針對“東風”21D及中國其他“反介入”能力研究應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