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股指風險案例分析(5)(1 / 3)

1998年8月28日,對於眾多國際炒家來說,是一個痛心的日子。香港股市在周邊股市普遍下跌的不利條件下,仍能頂住國際炒家的拋售壓力,大出炒家們的意料,也使炒家們在此戰中慘敗而歸,這是香港政府自1998年8月14日入市幹預以來的最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針對炒家們慣用的彙市、股市、期市的主體性投機策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所取得的重大勝利。在這十個交易日中,香港政府將恒生指數從8月13日收盤的6660點推高到28日的7829點報收,並迫使炒家們在高價位結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貨,並抬高9月份股指期貨。在此之前,炒家們建了大量的8月份期指空倉,這樣以來,即使他們轉倉,成本亦很高,一旦平倉,則巨額虧損不可避免。

自入市以來,香港政府已動用了100多億美元,消耗了外彙基金的13%,就此而言,香港政府的勝利也是有代價的勝利。此舉,大大超過了1993年“英鎊保衛戰”中英國政府動用77億美元與國際投機者對壘的規模,堪稱一場“不見硝煙的戰爭”。

1.對衝基金與香港政府的戰鬥。

(1)前期工作。

I.對衝基金在對香港金融市場進行衝擊時所需要的資金不可能在進行衝擊時一邊衝擊,一邊籌集。因為一旦受到衝擊,被衝擊的金融監管部門的傳統作法是提高短期貸款利率,而事實已經證明在前三次衝擊(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中,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措施便是提高短期貸款利率,金融管理局主席任誌剛也被戲稱“任一招”。利率的提高會提高衝擊者的成本,但此前是在衝擊者在有關利率被提高後,仍有借款行為。在這次炒家衝擊香港金融市場時,與以往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炒家沒有進行即期拆借活動,而是預先囤積了大量的港元,這些港元來自多方麵,但有一個很重要的來源是一些國際金融機構1998年上半年在香港發行的一年至兩年期的港元債券,總數約為300億港元,年利息為11%。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將這些港元掉期為美元,而借入港元的主要是一些對衝基金。這些港元為對衝基金攻擊香港金融市場提供了低成本來源,使投機者具備了在彙市進行套利的條件,而對衝基金又在外彙市場上買入大量的遠期美元,據說索羅斯旗下的基金就持有總數約400億的美元買入合約,到期日為1999年2月。

II.在1998年6、7月恒生指數在8000點的時候,大舉沽空,建立了大量的恒指空倉頭寸,對衝基金建立恒指空倉是因為它們預計香港股市在受到衝擊後恒生指數必然會大幅下跌,而恒指期貨合約的價格是每張每點50港元,也就是說,若建的是空倉,恒生指數每下跌一個點,一張期貨合約可收入50港元。眾所周知,恒生指數代表香港金融市場乃至整個香港經濟、政治前景,就是香港經濟的“晴雨表”。恒生指數下跌越多,人們對香港經濟的信心就越小,在這種情況下,恒生指數的大幅下挫,很有可能引起廣大投資者的盲目跟從,從而極有可能造成恒生指數無序下跌的可能。對衝基金的經營者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大量持有空頭頭寸。

(2)炒家出招引起香港政府幹預。

I.1998年8月初,投機者突然大肆宣揚人民幣將貶值10%,其中,上海、廣州等地的人民幣黑市交易中曾跌到了1美元兌換9.5人民幣左右。投機者散播人民幣將貶值的謠言是“聲東擊西”的招數,是想借此來影響人們對港幣的信心。除此之外,投機者還大肆宣揚內地銀行不穩定等謠言,其目的仍是為了其狙擊港元創造心理條件,其手段真可謂無所不用。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開出了1998年8月12日香港聯係彙率脫鉤的期權。

II.炒家開始衝擊,恒生指數應聲暴跌。1998年8月5日,炒家們一天之內拋售200多億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一反過去被動做法,運用香港財政儲備如數吸納,將彙市穩定在1美元兌換7.75港元的水平上,銀行同業市場拆借利息也僅是略有上升。1998年8月6日,炒家又拋售了200多億港元,金融管理局再出新招,不僅照單全收,而且將所吸納的港元存入香港銀行體係,從而起到了穩定銀行同業拆借利息的作用,因為拆息率一旦提高,股市下跌在所難免,以往三次狙擊的結果都是保住了彙市,而股市大跌。但是8月7日因為已公布中期業績的藍籌股業績不佳導致股市下跌,恒生指數全日下跌212點,跌幅為3%。在此後7日到13日這幾個交易日中,香港政府繼續采用吸納港元,穩定同業拆息率的辦法穩定股市。但由於炒家在股票市場上做空,恒生指數最終還是跌到了6600點的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