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的利與弊
1.縮短資本積累過程
攢錢投資要經過漫長的積累過程,然而,時間就是金錢,如果非得等到存好了一筆錢才會投資,恐怕賺錢的機會已經錯失,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一旦錯失良機,也就失去了致富的機會。因此,明智的人士會選擇抵押貸款的形式來投資,用銀行的錢來賺錢是投資新理念,隻要有切實可行的理財計劃和還貸目標,貸款投資就會成為致富捷徑。
2.擴大資本和利潤
如果你自己的手中隻有5萬元,按實買實賣的形式去玩股票的話,股票升一成,你就自然會賺到一成的利潤。如果你是一個知足常樂者,也就無所謂。如果你要急於為自己帶來更大利潤的話,自己手中有5萬元,就可以額外向財務機構要求融資,再多借10萬元,用以作為買入股票之用。這樣,你的10萬元投資就控製了價值20萬元的股票,其中5萬元是以借貸方式借入的。如此做的好處,就可以增大自己的杠杆比例。如果自己有5萬元,額外多貸5萬元,原來二成的利潤就會變成四成。借錢越多,看準時機的利潤就會越多。如果懂得借錢去掙錢,就離發財之道不遠了。錢其實是一種工具,可以幫你掙更多的錢。
3.掌握更多獲利機會
如果你想炒股票的同時炒外彙、買債券,有更多的獲利機會,但手中的資金卻很有限,而幾方麵的投資都潛在一個極大的獲利機會,那麼千萬不能坐失良機,你可以向好友借款或用貸款的形式,兼顧幾方麵的投資。如果一方麵被困,其他的投資獲利也可以用來彌補這方麵的損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也是散戶資金借貸投資所帶來的附加利益。
4.提前享受高檔商品
有好多高檔商品和耐用品,價格高昂,普通家庭沒有能力一次購入,就可以考慮貸款購入,提前享受。比如,幾乎很少人可以一次性就付清房價作業主,如果沒有人肯借錢出來,讓置業人士一個月一個月還清本金,發展商的樓宇可能沒有幾個人能買得起的。正因為有了借貸的形式,一些高昂的耐用商品,如汽車、樓房等才會提前步入普通百姓家,同時也刺激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在現代社會,經濟頭腦敏銳的消費者即使有足夠的資金,也會選擇貸款的形式購房、買車,這樣就可以把剩餘的自有資金投向收益更高的領域,像證券、期貨、外彙、經營等方麵,這在一些投資意識較強的城市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5.使現金合理運用
在購物時,人的心理上會傾向於使用支票和信用卡結賬。用支票的話,對方在三兩日後才可以順利從自己的戶頭支賬,心理上無形會有賺了三兩日利息的滿足感。假如商場接受信用卡的話,自己錢包內的現金就可以用在別處,不用馬上來支付賬單。手中的現金並不會因為即時消費而減少。
6.得失親友,難於啟齒
自己投資資金不夠,卻又要“死頂”讓投資計劃上馬,結果向幾位好友招手,借錢來落注,情況有時會不妙。如果真有如此仗義疏財的親友,就要更加珍惜。因為心腹好友親人並不多,肯借錢給你,通常也並不要收利息,也不會限你還款期。如果投資失利,連老本也賠掉,有何麵目見江東父老。投資之事做到如此地步就非常可惜,除了賠掉血汗錢之外,也失掉自己的信用人格和親朋好友。
7.借款期到,逼令售出投資項目
投資借貸對象如果是銀行一類的金融機構,投資不利,情況可能會更糟。因為銀行等金融單位的借貸廣告,非常強調自己可以在短時間內替客戶借到十萬、八萬的數額。借錢太方便時,就愈容易出事。首先,銀行的借貸通常隻屬短期性質,借短線錢去搏殺,一旦被綁,銀行或信托投資公司又要逼債,那時就十分麻煩。有時會被逼無奈,即使綁住,既要低價位出貨,用來還錢,又要東拉西借湊足錢還款,豈不難死!
8.利息支出,使投資成本高昂
利字當頭,即使是親朋好友也沒有情麵講,財務機構和銀行也並非慈善機構。它們借錢給你投資和解決問題,是要收取一定利息的。借人資金,就必須去承擔一定的利息成本。如果利息高昂,通過借貸所賺到的錢就會打個折扣。借的時間越久,利息會越高。還款期拖得越長,所要還的利息就越多。如果銀行方麵有一些什麼手續費的話,借貸的成本是不可輕視的。有抵押貸款的利息可能會便宜一點兒,但自己的物業廠房若抵押了,未能還款的話就會被銀行沒收拍賣。貸款利息高昂,有時即使投資獲利,利息成本同樣會造成利潤下降。
9.投資失利,無力償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