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外孩子的“拚爹”真相(2 / 2)

在美國拚爹和中國拚爹大不一樣。在中國,拚爹主要是少數有權有勢者的專利。在美國拚爹,大部分普通家長都是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在學業和課外活動中提升自己的孩子。

除了上述所言的學業領域,在美國學校的各種課外活動中,活躍著一大批的爹們。比如各種球類的教練,男女童子軍的組織者,大都是由美國家長擔任的。

除了拚爹,美國媽媽們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最有趣的例子是,在我兒子就讀的公文學校,天天接送孩子們的家長,幾乎清一色都是世界各地的媽媽們。在這些媽媽中,又以印度媽媽為主力軍。可以這麼說吧,誰的媽媽精力旺盛,誰的媽媽不怕辛苦,誰的媽媽就是拚媽大賽中的英雄。

在公文學校中,媽媽們不僅要負責接送,媽媽們還要輔導孩子寫作業,最後還要判作業。很多中國媽媽因為工作太忙,實在拚不過特別能戰鬥的印度媽媽們了,最後隻好讓孩子退出公文學校。

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與中國大學不同的是,美國大學錄取不僅僅取決於學生成績,和拚爹拚媽緊密相連的各種課外活動,在美國大學的錄取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如果爸媽不進入孩子教育的具體角色中,想讓孩子在美國進名校或者自信地成長,在美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換個角度講,當中國大陸的父母們把孩子拋到美國來讀中學時,如果這些孩子的家長不能來美國陪伴孩子的成長,這樣的孩子至少在美國中學就很難入主流。不是中國孩子能力不行,而是他們缺少來自父母對他們成長的直接參與。

僅僅上麵的幾個例子,我們就能看出在美國拚爹拚媽的重要性了。還有數不清的例子確實可以說明,在美國,拚爹拚媽同樣重要。正因為如此,養育孩子不隻是媽媽的責任,爸爸們必須也介入孩子的成長中來。

美國學生家長如果能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還有獲獎的機會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美國學校非常鼓勵學生家長能在學校的決策、義工、交流溝通等方麵起到積極的作用。

當家長參與學校建設時,有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無論對哪位家長來說,生活忙碌,工作緊張,是每日生活的主旋律。在這種客觀條件下,誰能吃苦,誰能拚,誰就能在眾多的家長中鶴立雞群。

比如在我們校區,專門設立一個獎勵家長的PIMA(Parent Involvement Matters Award)獎,哪位家長能獲獎,不僅和家長投入的精力有關,也和家長在學校決策中所起到的作用緊密相關。

在美國,有無數的爸爸媽媽們為了孩子的教育嘔心瀝血。為了孩子們的全麵成長,不拚爹不行,不拚媽也不行。

(嘉悅薦自《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