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讀一首詞(2 / 3)

婉約詞的第四大特點:貼近現實,易被人接受。固然,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過醉臥沙場、拜將封候的夢,但如果不是身處風雲變幻的大時代或親臨古跡憑吊,我們很難寫出很好的豪放作品,而回到生活中來,寫身旁的小橋流水,寫友情、愛情、親情,基本上也就成了婉約的詩詞。正因貼近現實而寫的人又較多,婉約詞也更易被人接受。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婉約詞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創造美的意境,按美的法則來反映生活。這樣,婉約詞怎麼可能不大行其道呢?所以有了“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所以文風偏向婉約的郭敬明才能風靡全國。

另外,在《婉約詞全解》中說婉約詞的特點是具有“可歌性”,這點很有爭議,我屬於不讚同行列。詩的起源就是詩經中的“風”,即民歌,漢朝詩以“樂府”命名,李白的《將進酒》更是一首明顯的勸酒歌。而宋詞的出現,更是因為它能被演唱,適應了人民的生活。柳永的詞雖然適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淺斟低唱。”但蘇軾的詞也適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棹板,唱‘大江東去’。”故我認為“可歌性”是古代詩詞的一個共性,而非婉約詞的“個性”,不能稱之為特點。

(三)

婉約派詞人數不勝數,比較著名的如:李煜、溫庭筠、晏殊、柳永、秦觀、薑夔等。在那個詩詞大行的年代,詞往往通過男性的筆來續寫女性的情,女性心中最細膩最隱秘的情是男性難以體量,難以描摹的。在這個大背景下,李清照——這位奇女子踏入詞壇,她的出現如同一股娟娟溪流,為我們展現了女子內心最細膩的心事。宋朝四大女詞人,李清照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盡管身為女子,但她確實是古代詩歌史上一個無可跨越的高峰,也為婉約詞寫上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1、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2、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其實與另一首詞《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簞秋》很相似,同是抒寫離情別緒,同是重在寫別後的相思之情,同是以淺顯明白的語言表達深思摯愛之情,而我選這一首,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歡其中一句“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我相信詩人是這樣一種心情:我有一個真心所愛的人,我看到的一切美景都想指給他看,吃到的一切美食都想讓他品嚐,有一點點快樂的事也要講給他聽,有一點點美麗的東西也想送給他。所以,當我看到那一叢盛開的菊花後,我毫不猶豫地摘了下來,可把菊花摘下來時我卻愣了,怎麼才能把手中的花給千裏之外的戀人呢?隻能令其“暗香盈袖。”正像那首千年前的歌謠:“涉江采芙蓉,當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隻能“路遠莫致之”。

如果說《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是“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是盡管相隔千裏,路途遙遠,但耐心等待還能等到花開的那一天,那麼《聲聲慢·尋尋覓覓》便是漢挽歌裏淒聲的“露晞明朝更複落,人死一去何時歸”。這時,作者已南渡,國破家亡,天涯淪落。“那種煢獨恓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梁啟朝《中國韻文裏所表現的情感》)一開頭便是十四個疊字,從精神狀態到生活處境,再到整體內心世界,層次清晰地概括了莊靖康之難之後,她的不幸經曆和生活狀況,以及在身體和心靈上所受到的摧殘。“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徐釚《詞苑叢談》)可以說,婉約詞使李清照青史留名,而李清照也鑄就了婉約詞。

(四)

然而,婉約詩詞並不是以上這些文人的專有,一些人們印象中鐵骨錚錚的豪傑,筆下的詞一樣婉約而令人回味。正所謂“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這也證明了婉約詞貼近現實,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