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為何要投資“黃賭毒”概念股(1 / 3)

梁劍,i美股資產管理公司創始人,發布於2014/1/26

導語:“再難再苦再迷路,拒絕黃賭毒”——現實生活中,在國內,“黃賭毒”一直都是見不得天日的違法行為,而在資本市場上,有人卻專門琢磨“黃賭毒”概念股——

互聯網投資中的“黃賭毒”

2010年5月底,i美股正式上線;2011年,投資者社交網絡“雪球”發布;2013年7月,i美股宣布“變道”,一舉變身為i美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致力於美國、中國香港二級市場投資。截至2013年12月31日美股收盤,i美股基金收益達約29%,如果說這個收益率是在30%的持倉、運行不足3個月的情況下取得的,你會不會驚訝與疑惑?本期《紅周刊》、雪球與手機騰訊網合作的投資人物專訪欄目嘉賓是i美股基金創始人梁劍先生,請他訴說公司三年“兩連跳”的背後故事,以及i美股基金“出海揚帆”的情況。

專注於國際互聯網的私募基金

《紅周刊》:公司三年實現“兩連跳”,是事先深思熟慮還是誤打誤撞?媒體轉型的思路是怎麼考慮的?

梁劍:我在網易工作了近10年,期間帶領過新聞、產品、技術等團隊,但很晚才接觸投資。由於獲得一些期權,2008年底開通了美股賬戶,此前我連A股都沒參與過。當時,中文的美股資訊非常缺乏。2009年末,和前同事方三文商量決定創業開辦一個美股資訊網站。2010年5月底,i美股上線,作為一個1.0的美股資訊網站,我們的運氣比較好,下半年就有一批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上市,比如優酷、當當、奇虎等,在當時相對空缺的市場裏,我們做一些美股資訊的翻譯和內容分析、評論,很快就取得了市場壟斷地位,並獲得天使投資和VC投資。但我們發現市場整體的容量是有限的,國內做美股的群體大概30萬人,在這樣的體量下做一個媒體的發展空間比小,也想過往更大的市場去擴張,比如A股,但是A股財經資訊市場的市場格局已經確定,有門戶的財經頻道(如新浪財經)以及專門的財經網站(比如東方財富網),按照我們原來的編輯(分析師)主導模式,即使雇用幾百人,投入他們幾倍的金錢,也很難取得多少市場份額。後來決定用微博、Facebook這樣的形式來做財經內容,雪球就應運而生,擺脫了依靠編輯產生內容的傳統模式。

雪球的內容來源分兩部分,一是新聞,從各大財經網站上抓取;二是分析評論,來自參與的用戶,這樣擴展到A股、港股市場上,內容產量有了保證,用戶黏性也比傳統模式強,具備更深的護城河。雪球其實是不區分美股、港股、A股市場的,對投資來說,隻要資金是自由流通的,就沒有市場的差別。雪球通過機器檢索,給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股票新聞訂閱;同時,雪球的用戶(投資者)源源不斷地生產上市公司的內容,又供其他投資者訂閱和討論,建立起投資社交網絡。這種背景下,i美股作為美股中文資訊的作用將日漸式微。因此,我們決定放棄i美股的內容生成,相當於將原來的i美股關閉掉,團隊轉去做資產管理。這就是i美股目前的狀態。

i美股急流勇退,確實有很多人覺得可惜,但是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i美股作為一個小眾群體的媒體,天花板很容易看到。而做資產管理,有長遠的未來。

《紅周刊》:i美股基金跟國內QDII產品的區別在哪裏?

梁劍: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將投資的方向定位在美國、中國香港市場,以中國互聯網公司為主,而目前國內一些QDII產品在這個領域的配置非常少,他們出去後,要麼是買海外上市的中國國企,要麼是國際著名的一些能源、礦產公司。但中國最優質的互聯網上市公司都是在美國和中國香港,比如騰訊、新浪、百度、奇虎等民營企業。

《紅周刊》:為什麼選擇美股市場和互聯網行業?

梁劍:首先,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有將自己的資產全球化配置這樣的需求,而國內的渠道還不是很便捷。第二,美股市場幾乎彙聚了全球最優秀的企業,不乏我們非常熟悉的公司,比如蘋果、星巴克等,而中國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又集中在美國上市。第三,整體上美國可以出現更多低估的機會,這與市場的準入製度是相關的,美股上市門檻很低,導致供應幾乎是無限的,而在A股市場審批製下,很多標的由於稀缺性而常年維持估值溢價。第四,從更長遠的時間點來看,互聯網行業仍處於高速增長階段,而中國互聯網的增速遠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同行業,一方麵,中國人口基數龐大,互聯網普及還沒有那麼高;另一方麵,中國互聯網替代傳統經濟的侵蝕速度快於發達國家。另外,基於自身和團隊背景的優點考慮,所以選擇了美股和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