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鎖定經濟學中的關鍵詞(3 / 3)

這一點在比爾·蓋茨的身上體現尤為明顯。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個人資產總額達460億美元。但是他在巴黎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說,將要把自己的巨額遺產返還給社會,用於慈善事業,而隻給三個子女繼承區區幾百萬美金。

比爾·蓋茨的慈善事業始於1993年秋天。當時,他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梅琳達等人到非洲旅遊,當地人民的極度貧困激起蓋茨心靈的震顫。蓋茨感慨之餘,建立了9400萬美元的基金會。

2000年1月,蓋茨將原先的兩個基金會合並,組成了“比爾與梅琳達基金會”。這一基金會由父親老蓋茨統領,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總額高達240億美元。老蓋茨說,他的退休生活其樂無窮。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揮霍”兒子賺來的財富上,把這些錢拿來捐贈給全球各地的醫療和教育機構。

蓋茨認為,擁有很多不勞而獲的財富,對於站在人生起跑點的子女來說並不是件好事,他覺得子女的人生和潛力應和出身的富貴、貧寒無關。比爾·蓋茨稱,他和妻子耳濡目染,在健康、教育、研究等領域還存在著的很多不平等現象。因此,決定將自己的財產用於解除這樣的不平等。他還希望其他有錢人也能夠將自己的財產回歸社會、用於解決社會上存在的不平等。

由於和民生息息相關,物價上漲尤其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相關政府部門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來刺激生產和增加供應,以期平抑物價,相信食品價格會在不久的時間內回落。

但是仍然要警惕食品價格上漲的“棘輪效應”。狹義的棘輪效應是指即使收入水平下降,個人消費習慣也不會隨之下降。即所謂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廣義的棘輪效應是指經濟活動中的不可逆性,就像前進中的“棘輪”一樣很難逆轉。

到時候可能出現的一個情況是,豬肉禽蛋等原材料價格下降了,但是相應的製成品如牛肉拉麵、肯德基、方便麵以及飯店的價格不會相應地下降。

這也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吻合,在居民的生活中,這種“能上不能下”的事件出現過多次,比如最近的一次是石油價格上漲,導致成品油價格大幅上漲,以及出租車打車價格的上漲,廣州增加了一元錢的特別附加費,北京則將每公裏的單價從1.2元/公裏和1.6元/公裏統一為2元/公裏。但是在之後的國際油價下調過程中,這些價格並沒有相應下調。

實際上,保持適度的通脹水平是一個經濟體保持健康發展的標誌,比如香港,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由於這種“棘輪效應”,物價水平也上升到了一碗麵幾十元的水準。但是這並沒有引發社會問題,原因是人均居民收入同樣獲得了驚人的增長。

因此,更好的解決方法在於增加居民的收入,用疏導的方式來化解物價上漲的影響,對於居民來說,相對負擔並沒有增加,對於養殖戶來說也有利可圖。

薩伊定律

薩依定律(Say's Law),也稱作薩伊市場定律(Say's Law Of Market),一種自19世紀初流行至今的經濟思想。薩伊定律主要說明,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一般不會發生任何生產過剩的危機,更不可能出現就業不足。定律得名自19世紀的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Jean-Baptiste Say),不過薩伊並非最早提出定律內容的人,真正提出相關概念的是英國的經濟學家、曆史學家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雖然當今經濟學教科書已將其內容刪去,但是還有不少微觀或宏觀經濟理論還是依據薩伊定律而作出結論的。

薩伊定律的曆史和表達形式

“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是對薩伊定律最常見的表達形式。不過,如果因此誤以為所有商品生產以後,一定能夠銷售卻是誤會了定律的意義。因為在商品的流通過程中,生產者的生產引起了對其他生產者的商品需求,整個經濟體係也就達到循環,某一數量商品的供給也就帶動了對相同數量商品的需求。於是,古典學派經濟學者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生產過剩不可能在流通過程發生。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圖如是說:“任何人從事生產都是為了消費或銷售;銷售則是為了購買對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於未來生產的某種其他商品。所以一個人從事生產時,他要不是成為自己商品的消費者,就必然會成為他人商品的購買者和消費者。”

至於長久被認為是本定律“發明者”,薩伊的描述表達了定律的某些假設前提:

在以產品換錢,錢換產品的兩道交換過程中,貨幣隻一瞬間起作用。當交易最後結束時,我們將發覺交易總是以一種貨物交換另一種貨物。

由此可見,薩伊定律需要有兩個假設前提:

(1)在不同時間點之間,貨幣的價值是穩定的。

(2)貨幣僅作交換媒介,在流通過程中一般不涉及對貨幣無限期的儲藏。

由此,一個明確的定律開始確立。薩伊定律的應用主宰整個古典學派的思想和主流的經濟思想至凱恩斯的通論出版,薩伊定律的影響力才稍微減退。

拉弗曲線

一般情況下,稅率越高,政府的稅收就越多,但稅率的提高超過一定的限度時,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投資減少,收入減少,即稅基減小,反而導致政府的稅收減少,描繪這種稅收與稅率關係的曲線叫做拉弗曲線(Laffer Curve)。“拉弗曲線”理論是由“供給學派”代表人物、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商學研究生院教授阿瑟·拉弗提出的。該理論之所以被稱之為“供給學派”是因為它主張以大幅度減稅來刺激供給從而刺激經濟活動。拉弗先生以其“拉弗曲線”而著稱於世,並當上了裏根總統的經濟顧問,為裏根政府推行減稅政策出謀劃策。

“拉弗曲線”的原理並不複雜,它是專講稅收問題的,提出的命題是:“總是存在產生同樣收益的兩種稅率。”主張政府必須保持適當的稅率,才能保證較好的財政收入。與拉弗同時代也同為“供給學派”經濟學代表人物的裘德·萬尼斯基(Jude Wanniski)對此作出了扼要解釋:“當稅率為100%時,貨幣經濟(與主要是為了逃稅而存在的物物交換不同)中的全部生產都停止了,如果人們的所有勞動成果都被政府所征收,他們就不願意在貨幣經濟中工作,因此由於生產中斷,沒有什麼可供征收100%稅額,政府的收益就等於零”。稅率從0~100%,稅收總額從零回歸到零。“拉弗曲線”必然有一個轉折點,在此點之下,即在一定的稅率之下,政府的稅收隨稅率的升高而增加,一旦稅率的增加越過了這一轉折點,政府稅收將隨稅率的進一步提高而減少。“拉弗曲線”認為:稅率高並不等於實際稅收就高。稅率太高,人們就被嚇跑了,結果是什麼經濟活動都不發生,反而收不上稅來。隻有在稅率達到一個最優值時,實際稅收才是最高的。

拉弗曲線的一般形狀,可以理解為:在原點處稅率為零時,將沒有稅收收入;隨著稅率增加,稅收收入達到最高額;當稅率為100%時,沒有人愚蠢到還要去工作,所以也沒有稅收收入,因此曲線是兩頭向下的倒U形。拉弗曲線說明,當稅率超過圖中tA點時,挫傷積極性的影響將大於收入影響。所以盡管稅率被提高了,但稅收收入卻開始下降。圖中的陰影部分被稱為稅率禁區,當稅率進入禁區後,稅率與稅收收入呈反比關係,要恢複經濟增長勢頭,擴大稅基,就必須降低稅率。隻有通過降低稅率才可以魚與熊掌兼而得之——收入和國民產量都將增加。

知識鏈接:

經濟學科分類

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深化,人類經濟活動的內容愈來愈複雜、豐富,專業化程度愈來愈細密;同時,各種經濟活動之間、經濟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聯係,也愈來愈緊密。為適應這種情況,經濟學的研究範圍也愈來愈擴展。一方麵,從帶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論經濟學中不斷分化出帶有應用性的和獨立的部門經濟學、專業經濟學等分支學科;另一方麵,也出現了經濟學科內部各個分支相互交叉的學科以及經濟學科與其他社會科學以至自然科學學科之間彼此聯結的邊緣學科。

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學研究的深化,對分析的精確性的要求愈來愈高,出現了研究經濟數量的分析和計量方法的學科;為了總結曆史經驗,為理論研究和政策製定提供係統的曆史依據,出現了各種經濟史的學科;為了追溯和總結經濟理論本身的發展演變,出現了經濟思想史的學科。這樣,就在社會科學中逐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門類分支繁多的經濟學科體係。

關於現代經濟學的學科分類,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各自經濟發展的特點和經濟學科的發展狀況,各有自己的門類劃分。綜合兩類國家的經濟學科發展現狀,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門類:

一、理論經濟學

理論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經濟運行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為各個經濟學科提供基礎理論。

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界,理論經濟學通常稱為一般經濟理論,它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兩個分支。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視野,以經濟活動總過程為對象,考察國民收入、物價水平等總量的決定和波動。其中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波動(經濟周期)理論又是宏觀經濟學的兩個獨立分支。另外,與經濟增長理論密切聯係的發展經濟學,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現在也已成為宏觀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經濟中單個經濟單位即生產者(廠商)、消費者(居民)的經濟行為,包括供求價格平衡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在不同市場類型下廠商成本分析與產量、價格決定理論、生產要素收入決定即分配理論等。此外,福利經濟學等也已成為理論經濟學的獨立分支。

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經濟學

即政治經濟學,如前所述,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的生產方式或生產關係的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的,包括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原始公社、奴隸製度、封建製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壟斷前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三個部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生產關係作為研究對象的,但生產關係是不能與生產力脫節的,中國近年來一些經濟學家為了重視發展生產力,認為應建立一門以社會生產力為研究對象的生產力經濟學,但尚在研究探索之中。

三、經濟史

研究人類社會各個曆史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發展演變的具體過程及其特殊規律,為總結曆史經驗和預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提供依據,也為研究各個曆史時期形成的經濟思想、學說、政策提供曆史背景。經濟史按地域範圍劃分,有國別經濟史(如中國經濟史、英國經濟史等)、地區經濟史(如歐洲經濟史、拉丁美洲經濟史等)、世界經濟史(以世界為整體,研究世界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按部門或專業來區分,有農業發展史、工業發展史、銀行發展史等;按曆史分期,有古代經濟史、近代經濟史、現代經濟史之分。關於世界經濟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的研究,實際上屬於現代經濟史範圍(這部分內容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經濟百科全書》)。經濟史如同理論經濟學一樣,要受研究者的階級立場、觀點、方法的影響。

四、經濟思想史(或稱經濟學說史)

它研究各個曆史時期出現的經濟觀點、經濟思想、經濟學說及其產生的經濟政治背景、所起的影響、所占的曆史地位,以及各個人物、各個學派之間的承襲、更替、對立的關係等。作為一門評價和分析各個時期各個階級各個學派的經濟思想、經濟學說的學科,它顯然也要受到研究者的階級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製約。經濟思想史一般包括作為經濟學前史的古代經濟思想的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產生、發展、演變,以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產生、發展等幾個主要部分。按國別劃分,這個學科也可分為中國經濟思想史、英國經濟思想史、美國經濟思想史等。

五、經濟數量的分析、計量方法

包括數理經濟學、經濟數學、經濟統計學、經濟計量學等學科。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出於維護資本主義製度的需要,比較注重各種經濟現象之間數量關係的分析。自19世紀70年代起,就有一些經濟學家應用數學推導經濟理論,建立數理經濟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數理經濟學得到進一步發展,廣泛應用現代數學方法建立了各種靜態的、動態的、微觀的、宏觀的經濟模型。與之相聯係的一個分支是經濟數學,它側重闡述現代經濟分析中運用的各種數學方法,這實際上屬於應用數學範圍。經濟統計學是一門建立較早的學科,是統計方法在經濟數值處理和分析中的應用。30年代初,一些經濟學家進一步把經濟理論、數學方法和統計方法三者結合起來,建立經濟計量學,用以建立計量模型,估算參數,分析各種經濟變量之間複雜的數量關係,驗證經濟理論,進行經濟預測,規劃有關政策。結合質的分析,適當運用數學方法和統計方法對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進行量的分析,可以增強各類經濟學科的精確性,增強製訂政策和計劃的科學性。現在,這類有關經濟數量分析、計量方法的學科在社會主義國家也已受到重視並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六、應用經濟學

主要指應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研究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各個專業領域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的規律性,或對非經濟活動領域進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個經濟學科。它大體上可分為如下幾個分支:

(1)以國民經濟個別部門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農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建築經濟學、運輸經濟學、商業經濟學等。

(2)以涉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而帶有一定綜合性的專業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計劃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財政學、貨幣學、銀行學等。

(3)以地區性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城市經濟學、農村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經濟地區規劃、生產力布局)等。

(4)以國際間的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國際經濟學及其分支:國際貿易學、國際金融學、國際投資學等。

(5)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企業管理、企業財務、會計學、市場(銷售)學等。

(6)與非經濟學科交叉聯結的邊緣經濟學科,如與人口學相交叉的人口經濟學;與教育學相交叉的教育經濟學;與法學相交叉的經濟法學;與醫藥衛生學相交叉的衛生經濟學;與生態學相交叉的生態經濟學或環境經濟學;與社會學相交叉的社會經濟學;與自然地理學相交叉的經濟地理學、國土經濟學、資源經濟學;與技術學相交叉的技術經濟學等。這些邊緣經濟學科主要研究這些非經濟領域發展變化的經濟含義、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從中找出它們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