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兌美元的彙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衝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係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麵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藥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彙率的聯係彙率製,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彙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
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彙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係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彙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彙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蕩、日元彙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恒生指數一直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彙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彙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彙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彙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和彙市的全麵劇烈波動。
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範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 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那麼,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有如下幾方麵的原因: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個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金融大鱷”“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麵,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隻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於道德範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於這裏,因為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遊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內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並不覺得炒外幣、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麵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確保這些規則,是有利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眾所周知,索羅斯對泰銖的炒作是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他是一個絕對有實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過玩弄亞洲國家政權,來達到他獲得巨額資本的目的顯然是卑劣的。
2.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有了危機感。它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20世紀70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美國當然不允許亞洲經濟繼續如此發展,於是,它開始收回他的經濟損失。對於索羅斯的行為,他是縱容的。
3.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態導致
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銖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外彙儲備量,麵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蕩了。
啟示:
(1)一個國家經濟的開放程度,是建立在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政權基礎上的,隻有經濟實力雄厚,政權穩固才能談及真正的發展經濟。
(2)一個經濟學家,隻有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否則,他將不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並對經濟發展起阻礙作用。
(3)隻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使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麵。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
①國際金融市場上遊資的衝擊。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衝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
②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彙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麵保持固定彙率,一方麵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係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製,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
③為了維持固定彙率製,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彙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
④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彙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的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製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致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這種市場運行機製的危機又受到基本製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機不隻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中。
全球麵臨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經濟促成的。從某些方麵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10年爆發的其他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誌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他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循環的關係。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複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采取了幹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他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係,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係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裏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幹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他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複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係統麵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幹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下麵我們來談談2008年的新一期的金融危機。這次是美國的次貸危機。2008年10月8日,全球主要央行同步實行降息以防止金融危機升級為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但此舉未能緩解投資者對經濟基本麵的憂慮情緒,當日紐約股市波動劇烈,收盤時三大股指連續第六天下跌。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這裏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簡稱次級貸款者。由於之前的房價很高,銀行認為盡管貸款給了次級信用貸款者,如果貸款者無法償還貸款,則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來還,拍賣或者出售後收回銀行貸款。但是由於房價突然走低,貸款者無力償還時,銀行把房屋出售,卻發現得到的資金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利息,甚至都無法彌補貸款額本身,這樣銀行就會在這個貸款上出現虧損。
一個兩個貸款者出現這樣的問題還好,但由於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這些貸款者本身就是次級信用貸款者,這樣就導致了大量的無法還貸的貸款者。正如上麵所說,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麵積虧損,引發了次貸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2008年10月,次貸危機造成美國股市有史以來最劇烈的震蕩和下跌。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也就是說:購房者在購房後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後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裏,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級抵押貸款的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麵直接導致大批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美國的次級貸款業務本身是一件挺好的事,其出發點是為那些信用等級較低或收入不高的人提供貸款,讓他們可以實現擁有自己住房的夢想。在1994~2006年間,超過900萬戶美國家庭購買了新住房,其中大約20%的家庭借助於次級貸款。但是,就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負麵因素逐漸浮現,最終導致危機爆發。
其一,是過度證券化。幾乎與次級貸款業務並行發展的,就是美國經濟的證券化,比如,人們把一些一時還不清的債務,轉化為證券後再賣給投資者。換句話說,凡是有風險的,都可以搖身一變為證券。所以,次級貸款的放貸機構也不閑著,他們把手中超過六千億美元的次級貸款債權轉化為證券後,賣給各國的投資者。那麼,富有投資經驗的銀行看不出這其中的高風險?次級貸款的放貸機構花錢供養了許多信用評定機構,從而可以輕鬆地拿到最高為“AAA”的信用評級,泛濫成災的“AAA”證書使銀行失去了對風險的敏感性。
其二,是通貨膨脹。隨著這張“大餅”越做越大,富人們因為手裏擁有越來越多的紙麵資產,而放肆地揮霍;窮人們因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開始購買平時舍不得買的東西。最後,美聯儲不得不提高利率,借以壓抑通貨膨脹。可是,利率提高後,那些本來就缺錢的窮人就變得還不起貸款了,這導致次貸市場還貸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國經濟一下子墜入貨幣流動性很低的狀態。經濟發展進入低速徘徊狀態,窮人就更難還清那些堆積如山的次級貸款債務了。
知識鏈接: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痛苦指數代表令人不快的經濟狀況,等於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總合。其公式為:痛苦指數=通貨膨脹百分比+失業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眾對相同升幅的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
現代經濟學家不同意以完全負麵的“痛苦”一詞來形容上述通貨膨脹轉機的負麵衝擊。實際上,經濟學家中有許多認為公眾對溫和通貨膨脹的成見是來自其相互影響:群眾隻記得在高通貨膨脹時期相關的經濟困難狀況。以現代經濟學家的觀點來說,溫和的通貨膨脹是較不重要的經濟問題,可由對抗滯脹來作部分中止。
痛苦指標的判定標準為,當指數超過20%時,表示該國經濟處在“悲慘”狀態;10%~20%之間,則是“尚可”;如果未滿10%,表示該國表現“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