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控製風險的方法小夫妻們可能會在不經意間用到,這就是把風險轉移到其他目標上去。比如小夫妻可以將風險轉讓給專門承擔風險的機構或個人。這樣的例子其實比比皆是:在保險公司購買保險;債權投資中設定保證人;為避免利率、彙率、物價變動形成的損失,在交易市場上進行套頭交易,買進現貨時賣出期貨,或賣出現貨時買進期貨等等都是轉移風險的長用方法。但是有一點小夫妻們必須要明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既然是把風險轉讓給他人,那麼小夫妻就要為這種風險的轉讓行為付出一定的代價,比如在買保險時所支付的保險費就可以被看成是小夫妻所付出的代價。其實這種把風險轉移給別人的方法其主要的作用是將不可預見的、不可控製的、可能產生的損失轉變為可預見的、可控製的成本或費用,使小夫妻在一旦發生突然性損失時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經濟賠償以恢複家庭的正常生活,小夫妻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提前支付保障費用。
當然,如果任何風險控製的方法都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一旦風險出現,它們所能做的僅僅是把風險所造成的危害降低,而並不能完全的抵消風險。小夫妻們必須能夠認清上麵我們介紹的回避與控製風險的方法其實有著較大的局限性,因為有些損失或傷害單純依靠控製與回避是行不通的,比如人的生老病死、地震和火災等天災人禍。另外,一些經驗不足的小夫妻也常常會因為不能認識到家庭麵臨的風險而處於盲目狀態或是因家庭財力不足,無力購買保險或采取其他相應的風險防範措施。在這些情況下,小夫妻該怎麼辦?我們說隻有一條路:接受風險!這並不是什麼消極的辦法,而是讓小夫妻在盡可能地實施降低風險的方法的同時還必須要做好接受風險的準備。而做好接受風險的心理準備對小夫妻來說往往更加重要。無論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接受風險都要求小夫妻們保持一個平和穩定的心態,積極的麵對風險,隻有這樣,才能利用清醒的頭腦來轉嫁風險,把風險規避到最小的限度。
第二節 最佳合理避稅法
小夫妻們在家庭理財過程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避稅,實際上,個人所得稅的稅收籌劃總體思路應該是注意收入量的標準、支付的方式和均衡收入,降低名義收入,保持實得收入不變,進而降低稅率檔次。目前常見的做法主要有,將工資發放量盡量安排在允許稅前扣除額以下、提高職工的福利水平,降低名義收入,可以采取推延或提前的方式將各月的工資收入大致拉平,納稅人通過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分期領取勞務報酬收入。
何先生為一設計人員,利用業餘時間為某項工程設計圖紙,同時擔任該項工程的顧問。設計圖紙花費l個月,獲取報酬25000元。何先生要求建築單位利用其擔任工程顧問的期限,將該項報酬分10個月支付,每月支付2500元。
若一次性支付25000元,稅法規定,勞務報酬收入按次征稅,一次收入超過2萬至5萬元的,加征5成。則何先生應交所得稅為:
收入×(1-20%)×20%×(1+加征收五成)=25000×(1-20%)×20%×(1+50%)=6000元
若分月支付,每次應納稅額為:(2500-800)×20%=340元
10個月共負擔稅款=340×10=3400元
何先生可少納稅為:6000-3400=2600元
顯然,由於按次納稅,何先生便可以通過一次收入的多次支付,既多扣費用,也避免了一次收入畸高的加成征收,從而合理地避開了部分稅收。
江女士在一個公司任秘書的職位,月工資收入1500元,年終公司發給其年終獎金2000元,同時因公司經營得好,領導又發給其3000元獎勵金。如果江女士在12月份一次性領取這5000元獎金,那麼她12月應納個人所得稅分別為(當地扣除費用標準為800元/月)765元,而1月和2月分別領取1500元工資,所得稅各為45元。而如果她在12月和1月分兩次領取領導的獎金3000元,在1月和2月分兩次領取本公司的獎金2000元,那麼三個月應納個人所得稅就為:205、355、145共705元,而如果按照第一種方法,她三個月所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855元。
通過兩種不同的交稅方法我們可以看到江女士如果采用第二種方法將會比第一種方法共少繳個人所得稅稅款150元。
汪先生每月工資收入為2500元,其中600元為每月的租房支出,剩餘的1900元可用於生活消費與儲蓄。若汪先生所在單位每月向其支付2500元,依據個人所得額法,則汪先生個人應納所得稅為:
(2500-500)×10%+500×5%=225(元)
但若單位為汪先生提供住房,而每月僅付其工資收入1900元,則其工資收入應納所得稅為:
(1900-500)×10%+500×5%=165(元)
汪先生可少納稅:225-165=60(元)
這樣對單位來說沒有增加額外負擔,而汪先生本人在消費水平不變的前提下,也規避了一部分稅收。
孫先生為一作家,他與出版社商定一部20萬字的作品,稿費為40元/千字,每發行一萬冊,再支付發行費1000元。預計市場需要量為5萬冊。孫某可得13000元。
假設孫先生一次性取得13000元稿酬,其應納稅額為:
13000×(1-20%)×20%×70%=1456元
假設孫先生將13000元分五次領取,每次取得稿酬收入2600元,其每次應納稅額為:
(2600-800)×20%×70%=252元
五次納稅合計=252×5=1260元
可見,孫先生運用分期收款的方法,可以降低稅負。
由此可以看出合理的避稅對工薪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大幅度地減輕家庭負擔。
另外,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夫妻已經開始意識到,購買長期壽險產品是合理避開利息稅的重要途徑。
自從我國開始征收利息稅以來,利息收入的20%都要作為稅收被征收。而保險確是一項例外,眾所周知,保險受益人在獲得保險金的時候是不用納稅的。也正因如此,有許多家庭都注意到了保險的這個獨有的特點,保險的避稅功能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接受。
錢先生是一家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每月的工資薪金所得扣除保險及公積金後為7000元,那麼也就是說,錢先生每月要繳納865元的個人所得稅。其計算方法是:
(工資薪金淨所得-個人所得稅免征額)×個人所得稅稅率-速算扣除數
這筆額外的“花銷”對錢先生來說可是每月一筆固定的“損失”。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在不違法的情況下把這筆損失降低呢?錢先生在谘詢了稅收籌劃方麵的專家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利用住房公積金來進行合理避稅的有效辦法。
因為根據個人所得稅有關規定,個人每月所交納的住房公積金是從稅前扣除的,也就是說住房公積金是不用納稅的。同時,根據公積金管理辦法,個人是可以交納補充公積金的,補充公積金額度最多可交至個人公積金繳存基數的30%。也就是說,如果錢先生公積金繳存基數為7000元,則錢先生可自己繳存補充公積金2100元,這樣一來,錢先生每月的應繳稅收入就變成了4900元!而錢先生每月交納個人所得稅變為450元,節省了415元!
在這裏我們要同時強調,利用個人交納補充公積金進行避稅時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首先,錢先生所在單位開立了個人補充公積金賬戶,該問題需由錢先生所在單位解決;其次,錢先生每月交納的補充公積金雖然避稅,但不能隨便支取,固化了個人資產。針對第二個問題,有3種方案可以解決:
1、將公積金存放在賬戶中不支取。由於該部分資金避開了個人所得稅,實際上相當於已獲得20%的收益,同時資金存放在公積金賬戶中可享受存款利息(目前為一年定期存款利息1.98%)。
2、利用公積金進行貸款購置房產,這樣做可以盤活公積金賬戶中的資金,同時還可享受公積金貸款的優惠利率。但是小夫妻們要注意,利用公積金貸款盡可能讓每月還款額同每月公積金繳存額對應,如每月還款額低於每月公積金繳存額,則公積金賬戶中剩餘的資金是無法取出的。
3、利用商業按揭貸款購置房產,這種方法雖然比公積金貸款利息高,但進行商業按揭貸款後,可隨時支取公積金賬戶的資金,這樣便盤活了公積金賬戶中的資金。尤其像王先生這樣的高收入白領人士,每月所繳公積金的金額較大,通過按揭貸款將每月還款額以外的資金盤活後,可以進行其它方麵的投資,獲得其它的投資收益。
第三節 家庭投資組合
在上一節中我們講到了分散風險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家庭理財的投資組合。為此小夫妻們必須設計一個整體的投資理財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家庭投資理財方式的多元化必不可少,並確該計劃還得保證所選擇的投資組合在實施過程中伴隨出現的風險必須能夠控製在家庭容忍限度之內。關於這一點,在前麵的章節中我們也有所涉獵,但為了引起小夫妻們充分的注意,在這裏我們單獨把它拿出來再次進行詳細的分析。
無庸置疑的,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逐步現代化,家庭投資理財逐漸成為了家庭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這種投資理財活動進一步普及發展下去,必將會實現家庭投資理財的社會化。這也就是說,僅僅依靠個人或家庭進行投資理財的時代已經慢慢成為了過去,而現代投資理財的新趨勢將是社會理財。
但是,仍然保留著傳統家庭觀念的小夫妻總是需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家庭收支安排妥當?從前也正是這個問題幾乎成為了家庭理財的全部。但是,社會是在向前發展的,同樣家庭理財的觀念與做法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對於每對生活在現代經濟社會的小夫妻來說,不僅要懂得如何控製收支、積累財富,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必須懂得如何使家庭財富增值,以及進行風險管理,而這恰恰是家庭投資理財社會化的真實寫照。
家庭理財的新趨勢——從儲蓄轉向組合投資
從整個世界範圍來看,當今世界經濟已經逐漸由資源經濟轉向知識經濟,任何家庭理財行為也都明顯地受到了這種轉變的影響,帶有濃厚的“知識”成分。比如家庭投資理財就正在逐漸轉變為以知識型投資管理為主。在從前社會經濟表現的是一種“短缺經濟”形態,普通家庭的收入隻能勉強維持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根本沒有盈餘用作其他用途。在那個時候,貨幣所固有的流通職能沒能夠完全地發揮出來,也就更談不上家庭收入的投資理財作用。從前在大多數小夫妻眼裏,“投資理財=銀行=儲蓄所”,這個傳統觀念中,家庭投資給小夫妻帶來的利益是依靠銀行儲蓄所得到的定期利息來實現的。然而今天一切都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現代家庭小夫妻不但有能力提高家庭生活水準,甚至家庭在滿足生活要求之後的盈餘也逐漸的增多起來。有鑒於此,小夫妻們不再滿足於儲蓄這一單一的生財手段,而是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各種更新的,更富魅力的投資渠道。報紙、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介對股市、債券市場的越來越多的報道,使小夫妻們逐漸認識了股票、債券。存款、貸款、股票、債券、投資信托、租賃、保險等各種金融投資理財工具也漸漸進入了小夫妻的生活,如何選擇合適的投資組合,賺取最大利益,在不知不覺之間就成為了家庭經濟生活中新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