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一個投機者22年哭笑人生http:__xueqiu.com_9055543140_23891241((1 / 2)

衛摩詰,個人投資者,發布於2013/5/19

被稱為“中國十大操盤手之一”的花榮毫不諱言自己是投機者。他1991年就入市,先後經曆了五輪牛熊轉換,不僅擔任過券商、信托、私募操盤手,還一直是一名財經寫手。在瘋狂且投機氛圍極重的市場,他一邊在書中告誡投資者要“舍得頭顱做酒杯”,敢於追漲換手率最高的龍頭股,一邊自相矛盾地介紹自己的“盲點套利”理論。

花榮不認為投機是個貶義詞。“投機就是投資機會,沒有機會就不進場交易”,他始終認為在中國股市進行投資,尤其是價值投資難度很大,“企業也是有周期和壽命的,一隻股票不會永遠上漲,也不會永遠下跌。很多人的缺點是要麼過於短線,要麼把自己的命運和企業放在一塊。一直拿著股票不賣是錯誤的,你應該把錢不斷地投向處於周期最好企業。”

跟隨證券市場一起成長的花榮,有時候會謙虛地宣稱自己能成為“不死鳥”是運氣,有時候卻嚴厲地批評股市和投資者。“A股依舊是不成熟的市場,絕大多數人都是傻瓜。這些人在證券市場分不清楚黑白、對錯,不知道市場的規律和本質。”

在花榮看來,最重要的功課發生在交易前。一名合格的交易者,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必須考慮各種情形和後果,對交易製度和公司治理情況有清晰了解,之後才是買入賣出,即落實一切原則的交易本身。“比如交易製度是常識,但很多投資者卻不感興趣。一個人去菜場買棵白菜都知道挑挑揀揀,為什麼到了股市,還不熟悉遊戲規則,卻可以草率地買入賣出?”花榮將自己的博客命名為“中暑山莊”,比喻股民們進到股市就暈頭轉向,如中暑一般。

正如菲利普·費雪說,股票投資有時難免需要運氣,但長期而言,好運、黴運會相抵,想要持續成功,必須依靠良好的技能和原則。花榮認為投資者應該永遠保持學習的狀態,而無知正是許多股民虧損的重要原因。

這位操盤手將自己的投資生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9年之前。《證券法》《基金法》尚未問世,這是證券市場的亂世,坐莊行為被鼓勵,膽子大的人才能生存。花榮的打法同樣草莽,他的目標是“獵莊”,發現莊家、跟隨莊家,激進操作,把基本麵分析放在次要地位。

這期間花榮也中過槍。1994年時,花榮幫助一個民營老板操盤,當年的股市正經曆第一輪熊市,滬市從1993年2月的1558點跌至1994年7月的333點,跌幅達到78%。當時花榮則注意到了新股內蒙華電,在大盤570點時以4元左右的價格建倉。本以為這支股票市盈率低,競爭力強,業績穩定,結果大盤5月到7月間跌去50%,內蒙華電的股價也一瀉千裏。當時沒有止損的概念,花榮隻有越跌越買,加大倉位。

沮喪的花榮已經做好了被掃地出門,睡到火車站的準備,孰料1994年8月1日,管理層連頒三大救市政策,內蒙華電也趁勢漲了起來,僅五天的時間,從2.32元漲到7.11元,花榮收益達到90%。

熊市無情,一批操盤手被清理。從1999年到2007年,市場上的主流群體已經由職業大戶演變為券商、基金,交易也更為規範,花榮的投資進入了進取和穩健結合的階段。花榮的策略是“題材是第一生命力”,即跟隨重大社會事件、重大政策等進行投機,利用技術麵分析判斷賣出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