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國內媒體(也包括自媒體)發出的有價值的觀點仍是會被關注到的。
試試新媒體思維
為什麼外宣媒體的反腐年終報道看起來有時不如外媒和國內市場化媒體做得有意思呢?除去政策等方麵的不可抗力,我認為差異還體現在組織報道的方式上。
在過去的兩年,新華社對外部在新媒體領域進行了大量開創性的探索,新媒體經驗有望幫助外宣媒體把握住當前階段的傳媒特征,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報道影響力。
首先需要闡明的一點是,新媒體報道不是對內報道,不應將新媒體報道與對外傳播割裂開來。新媒體報道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以終端用戶為核心報道組織和呈現方式,可以被運用到對內和對外各種報道中。
以下是我們嚐試過或觀察到的一些成功做法:
1.清單體、條理化
過去一年,新華社對外部在兩會報道和四中全會報道中嚐試了清單體和幹貨體等新的表達方式,比如《政府工作報道100條“幹貨”》和《法治中國,值得你期待的十項新政》。而這兩種“創新”,其實是從對外報道英文通稿“要點、摘要”中汲取的經驗。
條理化和清單化的內容,更容易在移動終端上閱讀,便於讀者分享。用這種輕鬆的形式重構龐雜的數據,正是改造年終盤點報道的一個合適切入點。
2.有趣或有用
在社交媒體時代,有用或有趣的內容會被讀者主動分享到朋友圈。具體到盤點式報道,就需要切實從內容和形式上創新。應該力爭做到言之有物,從具體事例出發,同時保持貼近讀者的特性。
新華社在12月中旬推出的《2014,反腐不得不說的那些人和事》,至少從題目趣味性上就勝過《2014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綜述》這類嚴肅稿件。這篇稿件從“過目不忘的反腐詞彙”和“不得不提的人和事”出發,盤點了帶有標誌性意義的年度反腐詞彙和人物,在通稿中采用了“清單體”。
3.視覺化
視覺化是近來新媒體傳播中的重大改變。好的文章需要配上精美的視覺設計才能激發讀者的閱讀和轉發欲。
近期在反腐話題上比較成功的例子有澎湃新聞所做的2014年落馬“老虎”臉譜和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的《習近平的反腐答卷》(以下簡稱《答卷》)。
前者勝在速度與信息量,而後者則是贏在巧妙的設計。
《答卷》以一張試卷的模式總結了過去一年中國反腐多方麵的成績。答題人是習近平,監考人是全國人民,答題時間是2014年全年。“試卷”設計有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簡答題和答卷總評幾個環節。其中,選擇題多涉及具體的反腐成果數據,判斷題重點突出破除“潛規則”,論述題用習近平的講話呈現反腐形勢、決心、手段和目標等內容,總評環節則是業內專家和海外各界對中國反腐的評價。試卷的平麵設計也很有質感。如此用心的年終盤點,自然會讓人忍不住轉發。
4.提升互動性
互動圖表的使用是視覺化的高級階段。外媒在報道中國反腐時也曾推出過互動型圖形化頁麵,用來展示官員的關係網和履曆。去年也有市場化媒體嚐試給落馬的“老虎”們編製這樣的動態圖,即用戶點擊之後,顯示落馬官員之間的關係。可惜的是,目前這一嚐試在手機上的體驗並不完善,隻有平板等大屏幕設備才能體現交互的優勢。據我們觀察,目前外宣媒體生產的供外文欄目使用的圖表和互動頁麵都極為有限,這就要求我們在策劃報道時就引入製作互動功能的設計團隊。
5.用好“大數據”
大數據既可以用來分析用戶行為,也可以用來指導盤點類新聞內容的生產。
包括新華社在內的官方外宣媒體大多已經擁有多年來積攢的龐大數據庫,裏麵包含數十年來積累的圖文素材,利用好這個寶庫可以成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正是基於這些實踐和比較分析,筆者認為用好外媒的經驗、新媒體工具和融合報道思維,可以從很多角度來改造我們所熟悉的“年終盤點”報道,也可以在日常的盤點式報道中作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