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建築師的特長——做自己擅長的事(1 / 1)

從前有一位建築師,遠近的人都聽說過他的大名。有一天,有一個人問他說:“先生您究竟有些什麼特長呢?”建築師頗為自豪地回答這個人道:“我最擅長於衡量木材,按照要建造的房屋的情況,根據木材的具體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木料。隻有在我的指揮下,工匠們才能有條有理地勞動。”有一天,這個人到建築師家裏去拜訪他,建築師家裏的床正好壞了一條腿,建築師就叫過仆人說:“一會兒去請個工匠來修理一下吧。”這個人吃驚地問他說:“您天天都和木料打交道,難道您連區區一個床腿都不會修嗎?”建築師回答:“這是工匠做的事,我怎麼會呢?”後來,京兆尹要修官衙,請的就是這位建築師,這個人就趕去看熱鬧。到了工地上,隻見建築師根據房子的需要,在木料上敲打了幾下,就知道了木材的承受能力。在他的指揮下,不一會兒大家全都各司其職,按照建築師的吩咐忙活起來,沒有一個人敢自作主張、不聽命令。對於那些不稱職的人,建築師就將其撤下以保證工程的進度,大家也都沒有一句埋怨的話。就這樣,整個工程被安排得井井有條。建築師將要建造的房子的圖紙掛在牆上,才一尺見方大小的圖,詳盡地標出了房子的規格和要求,小到連一分一毫的地方都算出來了,用它來修建高大的房子,竟然一點出入都沒有。這個人這才明白了建築師的能耐。

理財感悟:

建築師的特長,不在於對建築工程中不起眼的細節進行雕琢,而在於對建築整體一個宏觀的把握。對於一個人隻能要求他擅長於某個單項就夠了,沒有必要硬要提出些苛刻的要求,要求他麵麵俱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成為全才,就像現在的社會分工一樣的道理,各人各司其職,在自己的領域發揮自己的作用,那麼社會整體也就能有效運轉了。然而,這也正是現實理財之中很多人的通病,也是2007年至2008年中國股市和基金市場投資者的真實寫照。眾多從沒投資過股票和基金,甚至平時連國債都不買隻存定期儲蓄的中老年客戶,在那些從2006年早期投資股票和基金而大幅獲益的財富效應感召下,在當時一個又一個金牛基金公司、優秀基金經理驕人業績的鼓動下,拿出了壓箱底的養老錢投入到了資本洪流中。時至今日,多數投資者還在苦苦等待著股市連續井噴行情的出現,以使自己被套牢的資產翻紅。隻是因為聽信他人,就將白花花的銀子投資到自己不熟悉甚至是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投資領域,不可謂不冒險啊。然而還是有很多人一如既往地堅持在自己所熟悉的領域摸爬打滾,最終獲得了驕人的業績。“水餃皇後”臧健和賺錢的智慧就是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這並非一種倔強的固執,而是她自己在經驗中的感悟。當房產股市風起雲湧,一夜暴富者層出不窮時,臧健和也不是沒想過在金融地產的財富之海中打撈一筆。那些年裏,她也買過股票,但並沒有賺到什麼。炒房她也嚐試過,但似乎比炒股更不在行。臧健和現在買的這個房子比較豪華,花了1500萬港元,1994年底的時候買進,到1997年的時候它已經升到2500萬港元了,但她因為種種原因沒賣,因此錯過了好時機。經過無數次嚐試,臧健和漸漸地明白了,既然她會包餃子,就要把包餃子當成自己的終身事業,把它做好,並且自己也有信心、有能力把它做好。所謂“做熟不做生”就是這個道理。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一片自己的領地。就像你網球打得很好,那麼你的握拍、揮拍、發球和回球等動作的方式已經成了一整套習慣。而當你改打羽毛球的時候,會發現打網球養成的習慣幾乎全都會成為你的障礙。而如果想在這種表麵類似網球的運動中有良好表現,則必須放棄在網球運動中形成的良好習慣,去養成一套新習慣。實際上,投資也是如此。每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都有他自己的領地,越成功越專業。就像沃倫·巴菲特是“股神”,而喬治·索羅斯掌控對衝基金,彼得·林奇是王牌基金經理,吉姆·羅傑斯則在大宗商品市場上成績斐然。這些成功投資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小部分投資對象中。這劃定了他們自己的能力範圍,隻要不超出這個範圍,就擁有了一種能讓他的表現超出市場總體表現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們提出兩個觀點,一是不要輕易投資於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二是要做足工夫,廣泛涉獵相關知識,使自己成為某一方麵的“熟手”。

名人名言:

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重要的不是他們知道多少,而是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認識到自己不懂什麼。

——巴菲特

難怪人們在房地產市場上賺錢而在股票市場上賠錢。他們選擇房子時往往要用幾個月的時間,而選擇股票隻用幾分鍾。事實上,他們在買微波爐時花的時間也比選擇股票時多。——彼得·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