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3 企業追求多元化的理論基礎(3 / 3)

2.3.6 交易成本理論(TransactionCostTheory)

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多元化經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隨著市場分工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企業資產專屬化程度增加,而企業經營所需的各種信息與資源一般分散在各個不同企業中,企業的發展必然離不開其他企業,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受製於其他企業。由於交易成本、市場不確定以及締約各方有限理性的存在,使得締約各方簽訂的契約具有不完全性,往往存在一些情況需要在契約中用未明確的規則來解決衝突。這樣外部交易成本會越來越大,當市場交易成本高於企業內部的生產成本且企業有一定的剩餘資源時,企業就會選擇多元化經營。多元化經營可以將部分市場交易內部化,減少企業外部交易的次數和不確定性,從而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交易成本指的是與轉讓、獲取和保護產權有關的費用。它一般指在市場交易活動中,交易當事人為完成交易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使當事人聚集在一起的交通費、差旅費等支出,收集和傳遞有關信息的費用如廣告費等,商談交易條款的費用支出,如起草合同、履行合同的費用等。企業在其經濟活動中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市場交易,有市場交易通常就有交易成本,有時交易成本還是相當高的,而通過多元化經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論顯然更適用於企業向上下遊產業的多元化,也即垂直多元化。但是,現實中粵商企業的多元化絕大多數是橫向多元化,故而此種理論對於粵商多元化戰略的解釋力是欠缺的。

2.3.7 負債能力理論(DebtCapacityTheory)

以上各種理論偏重於分析多元化與專業化經營戰略對公司業績的影響。那麼,企業經營戰略的選擇是否隻是與其績效相關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比較容易想到的一個方麵就是企業的融資渠道與融資能力是否會與公司戰略選擇相關。多元化是不是能提高企業的負債或股權籌資能力呢?負債能力理論不考慮企業的具體經營活動,單純從公司金融方麵考察多元化企業和非多元化企業的區別,認為企業多元化的動機是為了提高總體負債能力,從而實現企業績效的改進。

盧埃林(Lewellen,1971)從企業負債能力角度考察了聯合企業產生的原因。他的基本分析思路如下。銀行作為債權人會根據每個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比如一年,能夠實現的現金流期望值確定一個該企業的負債限度,這個負債限度就是企業的負債能力,即企業在該期間可能的最高負債水平。從理論上看,銀行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規避企業現金流波動風險:首先,銀行可以利用資產組合原理,將資金分開,同時發放給現金流波動負相關的兩個企業:其次,如果這兩個企業本身通過購並結合成為一個企業,提高企業的多元化程度,那麼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通過建立數理模型對此問題進行分析,盧埃林指出,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在後一種情況下,銀行的預期收益更高;同時,對企業來說,由於它們的現金流波動負相關,通過結合也可以提高總體的負債能力,從而提高企業價值。因此,企業多元化可以實現帕累托改進。李(Li,1996)將盧埃林的理論進一步予以梳理和整合,對多元化和企業的最優資本結構及其相互作用作了綜合分析,提出多元化應該和財務杠杆的提高相結合,才能最大化企業價值。

總之,負債能力理論認為,銀行在給企業貸款時,更關注的是其資金在一個較短時期內的安全性,而非企業未來的成長性和盈利能力。多元化因為可以分散企業風險,所以可以使企業更容易從銀行獲得資金。

2.3.8 內部資本市場理論(InternalCapitalMarketTheory)

與負債能力理論相同,內部資本市場理論也是從公司金融角度考察多元化企業與非多元化企業的區別。但它與負債能力理論不同的是,它認為多元化能增加的主要不是負債融資能力,而是會增加內部資金使用效率。根據內部資本市場理論,多元化企業所產生的現金流更為穩定,可以有效地為該企業的內部資本市場提供資金。因為內部資本市場比股票、債券等外部資本市場更有效,所以多元化可以提高企業價值。內部資本市場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首先,通過內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可以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降低資金籌集成本。其次,通過從內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企業經理人可以自主選擇投資項目,避免企業外部的不知情投資者掌握該企業投資決策權,從而提高投資效率。斯坦(Stein,1997)將這個觀點模型化,認為在存在資源約束條件下,與銀行相比,經理人可以通過內部資本市場自主地將資金培植到更有效率的部門,從而提高企業價值。

也有學者結合委托—代理理論,認為多元化經營所引至的內部資本市場拓展未必能更好地配置企業的資源。沙夫斯坦(Scharfstein)和斯坦(Stein,2000)運用兩級委托代理模型的研究指出,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多元化經營更容易導致多元化企業內部資本市場對資源的無效配置。多元化企業的高層經理和各部門的負責人——中層經理之間存在委托代理關係,中層經理的尋租行為將會提高他們的談判能力並使其從高層經理那裏得到更多的補償。但是由於高層經理也隻是投資者的代理人,因此這種補償不可能采取貨幣工資的形式,高層經理更可能以給尋租的中層經理所負責的部門分配更多資源的補償方式,這樣必然導致資源的無效配置。

在對多元化進行準確定量研究之前,西方學術界關於多元化經營研究的一個頂峰,當屬魯梅爾特(RichardP。Rumelt,1974)。他認為並不存在一種普遍接受的關於多元化的定義和度量。多元化作為一種戰略,其實質是延伸到新的領域,要求發展新的能力,或增強現有能力。一種新的業務活動可能與現有活動有各種各樣的關係,但是仍然需要掌握不同的生產技術,不同的營銷方式,以及新的投資決策、計劃和控製方法。魯梅爾特遵循錢德勒將多元化看作是一種戰略的思想,將多元化戰略的概念定義為:(1)企業本身具有多元化的性質;(2)通過結合有限的多元化的實力、技能或目標,與原來活動相關聯的新的活動方式表現出來的戰略。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企業多元化戰略是企業戰略結構中產品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它是與企業區域發展戰略相對應的、企業成長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基本特征是企業在衡量企業能力、企業風險和企業利潤的基礎上,尋求企業能力與市場機會的最優組合。它表現為企業在產品發展的選擇中,是實施專業化經營,在單一產品線或業務領域縱深發展,還是實施多元化經營,在多個產品線或多種業務領域同時發展;是以一種產品線或業務領域經營為主,其他產品和產業為輔發展,還是多種產品線或多種業務領域並重發展;是在相關的業務領域發展,還是在完全不相關的業務領域拓展。因此,它是企業產品經營和資本經營的綜合體現,是企業內部管理戰略和外部交易戰略共同作用的結果。總體來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對內部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開始明顯增多,但並沒有一致的結論,有些理論認為內部資本市場可以改善多元化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還有一些理論則持相反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