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追求多元化的動機很多,微觀經濟學、公司金融學和戰略管理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都曾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對企業多元化原因進行解釋。最基本的動因可以歸結為市場勢力理論、資源利用理論、範圍經濟理論、分散風險說、委托—代理理論、交易成本理論、負債能力理論、內部資本市場理論等等。本節介紹這些理論,並結合粵商經營特色評價這些理論的解釋力。
2.3.1 市場勢力理論(Market-PowerTheory)
愛德華茲(Edwards)對於市場勢力理論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後來很多學者對這個問題的分析都建立在他所創立的理論上。1955年,愛德華茲在對聯合企業進行分析時就曾指出,與傳統的生產單一種類產品的企業不同,生產多種產品、在多個市場進行銷售的多元化企業在經營決策時不會把各個產品的市場孤立對待。因此,這些企業沒有必要在每種產品的銷售上都追求利潤最大化。與傳統的壟斷企業不同,多元化企業在某個特定市場的勢力不僅由該企業在該市場中的相對地位決定,而且與該企業的生產範圍及其在其他產品市場的地位有關。同時,在利用、擴展和保護其市場勢力時,多元化企業的經營決策與傳統的壟斷企業有很大區別。
在愛德華茲的分析基礎上,後來持市場勢力說的經濟學家認為,混業經營(多元化經營)的公司會造成對單一經營(專業化經營)公司的危害,這種危害不是因為多元化經營的公司比專業化經營的公司更有效率,而是因為多元化經營帶來的市場力量。相關多元化可以為企業帶來三種市場力量:一是交叉補貼(crosssubsidization),多元化企業利用在一個市場上獲得的利潤來支持其在另外一個市場實施掠奪性定價行為。這一點我們在分析格蘭仕案例時可以清楚地看到,格蘭仕也正是試圖通過多元化,用微波爐市場上獲得的利潤支持空調市場,擴大其市場力量。二是相互克製(mutualforbearance),在多個產品市場有競爭關係的多元化企業會意識到它們之間的共生關係,從而故意減弱在這些產品市場的競爭程度,形成某種程度上的“合謀”。這種情況往往是在多元化企業有了一定的市場勢力後出現,比如惠州的TCL集團,就在電視與手機行業都有著較強的市場勢力,它和長虹等公司在電視與手機行業中,就有了市場合謀的可能性。例如這些公司常聯合在一起要求政府等部門為其提供特殊的政策支持。互惠性采購(reciprocalexchange),通過相互采購形成自己的進貨與銷售圈子從而把規模較小的競爭者排斥在外。比如格蘭仕就試圖利用其他空調品牌企業的銷售渠道,當它進入了這種銷售渠道網絡後,就把自己與其他較小的競爭者隔離開了,取得了市場勢力。市場勢力說更多地強調多元化的後果,而不是僅僅單純地分析公司多元化的主要動機,這一理論傾向於披露多元化通過何種途徑來導致市場競爭的不充分,故市場勢力說認為多元化提高了市場集中度。
以上理論主要解釋了相關多元化能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正是因為這個結果,才使得企業和理論界對它趨之若鶩。
2.3.2 資源利用理論(ResourceUtilizationTheory)
為了與市場勢力理論相區別,我們將那些認為企業多元化的動機在於更有效地利用企業現有資源的理論稱為“資源利用理論”。彭羅斯(Pen-rose1959)從企業增長角度考察了企業多元化,她認為,企業之所以存在增長機會,是因為總是存在一些閑置性資源,這些資源既可用於新業務,也可用於現有業務。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企業總會不斷擁有一些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資源,即生產性服務,它們給企業提供了進一步擴張和多元化的空間。按照彭羅斯的理論,外部的競爭壓力和內部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生產性服務是企業多元化的必要條件。隻要多元化能夠有效地利用現有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就有激勵進行多元化。而在企業多元化擴張的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生產性服務,為下一步擴張提供空間。蒂斯(Teece,1980,1982)對彭羅斯(1959)的理論進行了補充。他認為,彭羅斯所考察的企業多元化實際上是關於企業如何通過多元化實現範圍經濟的問題。如果市場是完全有效的,那麼企業多餘的生產性服務就完全可以通過市場轉讓。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尤其是當涉及知識、技術等無形資產時,就會遇到市場失靈。
與彭羅斯等人的理論略有不同,瑪塔蘇薩卡(Matasusaka,2001)在利潤最大化框架下,從企業組織能力——指企業高層和中層經理營銷等經營管理技術——的有效利用角度,利用動態模型構建了企業多元化模型。其核心觀點是企業所擁有的組織能力不僅僅適用於一種特定產品的生產,而能夠使多種產品的生產有利可圖,多元化就是企業尋求與其組織能力最匹配的產品生產活動的試錯過程。其實,除了對企業內部資源的涵蓋範圍略有區別外,瑪塔蘇薩卡(2001)與前述彭羅斯等人關於企業多元化動機的基本理解是相同的,都是基於對尚未充分利用資源的更有效利用。與資源利用理論相關的多元化實證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從戰略管理角度對企業多元化模式的經驗驗證上。需要指出的是,資源使用的試錯過程是需要一個前提的:試錯過程要能夠把風險和損失控製在企業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以中山威力為例子,在多元化過程中它確實存在著沒有明確方向,不斷嚐試各種行業的情況。
2.3.3 範圍經濟理論(EconomicsofscopeTheory)
這種觀點認為追求範圍經濟效應是企業從事多元化經營最基本的動因。範圍經濟(economicsofscope)是潘紮(JohnPanzar)和威利(Robert D。Willing)率先提出的,是指企業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時,其總生產成本低於單獨生產這些產品時成本的總和,一般用相對總成本來定義。相對總成本就是企業作為整體從事多項業務時的總成本與分離成多個企業分別從事這些業務時的總成本的相對數。以企業從事二種業務為例,令TC(Qx,Qy)為公司生產Qx單位的x業務和生產Qy單位的y業務的總成本,則範圍經濟可定義為:TC(Qx,Qy)TC(Qx,0) TC(0,Qy)。這是因為涉足新的業務可能麵臨管理成本的增加、較高的進入壁壘和共享剩餘資源需要新投入。為實現範圍經濟效應,企業應選擇相關多元化經營模式。但是範圍經濟理論無法對非相關多元化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是非相關多元化成功的典範,那這顯然屬於範圍不經濟的範疇。
2.3.4 分散風險說(SpreadRiskTheory)
這種觀點認為,多元化經營能夠分散企業經營風險,並確保用充分和穩定的現金流為其他業務的經營活動提供財務上的支持。分散風險說的理論基礎是馬克維茨(HarryMarkowits)於1952年創立的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起初主要用來分析證券投資的風險——收益最佳組合,後來也成為多元化分散風險說的基石。該理論認為,經營風險分為係統性風險(sys-tematicrisk)和非係統性風險(unsystematicrisk)。係統性風險也稱不可避免風險,是與市場環境有關的、投資者無法分散的由某些特定因素對所有投資業務帶來的風險。非係統性風險又稱可避免風險,是指某些因素對某種投資業務造成經濟損失的可能性。非係統風險可以通過對投資業務的有效組合得到消除,而係統風險是不能由業務組合消除的。非係統風險的消除程度要視不同業務之間的相關程度,投資業務之間相關性越小,投資組合分散風險的能力越強。但當多元化經營的業務數達到一定數量後,非係統風險就不再降低。從這個理論引申出的結論就是,公司多元化經營應該盡量選擇非相關產業,非相關多元化優於相關多元化,但這與範圍經濟對多元化的解釋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