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議
1、人才培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建立在對社會人才需求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以定為社區管理、企業行政管理、社會保障三個專業方向。依據培養方向,製訂人才培養方案。以課程體係、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為保障,實施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培養方案。在實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要進行全程就業信息動態跟蹤管理,根據就業市場、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評價結果,衡量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有效性,及時修改完善不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
2、課堂內豐富多樣化教學方法
公共管理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相當一部分教學內容的學習需要以受教育者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課堂內教學可以從強化模擬、案例分析、習題作業、對抗辯論、方案規劃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入手。模擬,比較適用於涉及大量常規細節和現象,需進行較為複雜的綜合方法技能訓練的場合。行政司法、行政執法、公文處理談判、方案論證等內容非常適合用這種教學形式完成。案例分析在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工作中應用比較普遍,它有利於啟發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從對有關經驗教訓的總結借鑒中學習知識,有利於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發展智能。
3、課堂外增加社會實踐活動
培養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社會實踐非常重要。可以結合學生的知識能力增長和個性發展的過程階段,針對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課堂外可以采用以下社會實踐方法。
根據每一年級學生特點和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公共管理學院可以製定不同的實踐目標:大一是認知實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觀察社會,了解社會。大二是調研實習,主要是根據事先的調研目標進行專題社會調查,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完成理論設計、活動策劃、實施操作、報告撰寫的全過程。大三是學年論文實習與寫作,由學生獨立完成。大四是畢業論文實習,畢業論文要以調查研究為基礎。因此,將理論分析建立在一定的調查資料基礎上,運用實證調查、定量分析等方法,努力做到最終有一個建設性的意見。
4、加強師資隊伍實踐能力建設
針對南京郵電大學公共管理青年教師師資水平薄弱的問題,可以通過在職短期培訓、進修、自學、學術交流等,提高現有在職教師的專業素質,更新知識,以適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對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學校應加強與政府的合作,通過專業教師在政府或其它公共事業部門掛職、擔任顧問等形式,促使教師更深地理解公共事業及其管理的相關理論。同時聘請政府部門和公共事業管理部門有實踐經驗的官員或已卸任的官員擔任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任務。
總之,公共管理本科教育應逐步實現由知識傳授為主向以能力培養為主、由重視理論的係統性向倡導實踐的應用性的綜合性轉變,培養具有強烈的服務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以適應社會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客觀要求。
【參考文獻】
[1] 孫曉娟、趙紅梅: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5).
[2] 許吉:淺論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途徑[J].現代教育科學,2009(1).
[3] 肖平、米曙娟:重視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探索[J].教學研究,2007(1).
(責任編輯:諶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