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政單位內部控製流程設計的思考
1、內部控製體係建設的組織形式
行政單位內部控製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製,做到“一把手”負總責、親自抓,並將其列入領導班子重要議事日程統籌安排。要明確財務(或監察)部門為工作職能部門,配備、充實人員力量,協調開展內控實施工作。在組織形式確定後,要明確風險評估工作小組的職責、組成人員和工作方法等,明確內部牽頭部門的職責工作流程。同時開展《規範》的宣傳引導,讓內部控製在單位內部形成人人注重風險防範、處處強化責任意識的良好氛圍。
2、內部控製建立
(1)全麵風險評估,準確查找風險點,提出合理可行防範措施
單位要建立經濟活動風險評估機製,以自評和外評相結合的方式,對本單位經濟活動存在的風險進行全麵、係統和客觀評估。要根據部門職能明確每一部門與內控相關工作的工作項目、具體環節、活動中主要風險、關鍵控製點及防範措施。
(2)完善內控相關製度建設,明確內部控製目標
要根據《規範》重新梳理單位的相關製度,特別是與風險相關、與內控製度執行相關、與內控評價效果相關的規章製度,一定要做到製度完善、責任明確、管控有效。同時要避免內控工作“重製度、輕執行”,完善與內控相關的監管方式方法。以上各項製度均要做好歸集整理工作,裝訂成冊,便於查閱。
(3)明晰內控流程,便於執行操作
在製度建立的基礎上,確定內部控製涉及的預算業務、收支業務、政府采購業務、資產管理、建設項目及合同管理的具體控製方法,可以以工作流程圖的形式直觀反映各項控製要求,便於單位人員執行操作。
3、內部控製實施
(1)建立健全集體研究、專家論證和技術谘詢相結合的議事決策機製
重大經濟事項的內部決策,一定要由單位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防止“一言堂”、個人獨斷專行。對把握不準的經費開支,一定要先谘詢或論證,防止盲目行事、資金受損。
(2)完善單位經濟活動決策、執行和監督相分離的工作機製
建立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內部授權審批等控製機製,強化評價與監督,堅持用製度管人、管事、管錢,牢固樹立風險防範意識,築牢幹部拒腐防變的製度防線。
(3)建立預決算、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等部門和崗位間的溝通協調機製
從控製環節入手,財務、監察、資產管理等相關職能部門要形成管控合力,強化單位預算管理,達到“事前有請示、事中有審批、事後有跟蹤”,確保資產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4)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通過信息係統的支撐實現內部控製的程序化和常態化,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因素,強化內部控製手段的剛性約束。可以根據財務管理實際需求,設置“審批係統”,將所有製度要求以軟件的形式體現出來,規範各項內控相關工作,使部門間協調便捷有力,工作開展可以順利高效。
4、內部控製的評價與審計
(1)內部控製的內部監管
內部控製工作的有效實施,必須完善與落實內部控製評價工作。根據《規範》要求,指定特定部門或專人負責對單位內部控製有效性進行評價。根據現時情況,一般由財務部門作為牽頭部門,紀檢監查部門為內部審計部門。鑒於內部控製評價指標體係是內部控製評價工作技術方法的核心內容,一套科學、合理和適用的內部控製評價指標體係是正確評價內部控製建設和實施是否有效的前提。可以引入聘請相關專業人員或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建立內部評價的指標體係統和內部評價報告範本。
(2)內部控製的外部監管
內部控製的外部監管應當以多種形勢體現,如財政部門的預算執行情況檢查、審計部門的專項審計、政府工作總結、紀委抽查監督等。為確保單位內控製度建設的有效性,應在內控製度建立並實施兩年內,由審計機構進行專項內部控製實施審計工作,並出具審計報告,揭示相關內部控製的缺陷,有針對性地提出審計處理意見和建議。
【參考文獻】
[1] 於丹丹:論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製[J].才智,2014(28).
[2] 王弘毅、王寶慶:行政事業單位推進內部控製規範現實路徑選擇[J].會計之友,2014(9).
[3] 喬春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製若幹理論問題探討[J].會計之友,2014(22).
(責任編輯:諶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