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異方差檢驗。進一步使用G-Q檢驗法,把原始數據按升序排列,去掉中間2個數據,得到兩個容量為4的子樣本,用OLS方法估計得到樣本1的殘差平方和為336787.2,樣本2的殘差平方和為3.244354,從而得到F統計量為9.63E-6,經查表得到臨界值F0.05(2,2)=19,所以在0.05水平下,接受兩組樣本同方差假設,因此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1、結論
勞動力對農業發展具有一定的負向消極作用,這是因為我國人均耕地少,大量過剩勞動力堆積在有限的土地上,不可能使用社會財富增加,使農村剩餘勞動力擺脫土地的束縛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動力增長點之一;勞動力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均起促進作用,這是因為高技能勞動者的進入推動了技術的提升,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產業的發展。
技術創新對三次產業均起促進作用,這是因為技術創新是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技術創新不但為我國科技進步提供廣闊的創新平台,而且對科學研究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技術創新通過供求結構演化、資源優化配置等路徑,完成對其它生產要素的滲透與提升,從而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根本性作用。技術創新關係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根本內涵,所以才能夠成為一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首要因素。
FDI對第二產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FDI大量進入我國工業,對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FDI的流入為工業帶來技術和資金,通過技術和知識的技術溢出效應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帶動技術含量高、競爭力強的產品生產,彌補了我國在技術上的缺口,加快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政策建議
(1)加大科技投入和經費支持力度。技術創新是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和動力源,優化產業結構必須加快技術進步,增強科學技術在產業結構數量和質量提高中的作用,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應增強科研投入,加快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產業競爭就是研發能力的競爭,而科研經費對研發能力影響較大,因此產業結構優化應加大科技的投入和研發經費的支持力度。
(2)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市場壁壘、城鄉、地區差距是影響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直接因素。應打破行政和要素壁壘,促進各種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應建立統一規範的勞動力市場,使鄉鎮農村剩餘勞動力平穩有序向第二、三產業轉移,有效提升勞動力素質。
(3)提升引資質量。目前我國所實施的引資戰略隻重數量輕質量、重引資輕引智、重引進輕管理,這與我國產業發展對外資的要求是不相適應的。低質量低效率外資的流入隻會進一步加劇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成為製約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製約因素。因此,我國引資應以產業健康發展為目標,應服從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實施自主引資,提升引資質量。
【參考文獻】
[1] 趙峰:推進創新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J].財貿經濟,2005(10).
[2] 唐德祥、孟衛東:R&D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基於我國麵板數據模型的經驗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3] 陳朔、馮素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幾個問題的國際經驗和啟示[J].經濟問題探索,2008(3).
[4] 韓穎、倪樹茜: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12).
(責任編輯:諶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