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的股份公司發展中,銀行體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銀行通過公司透支、長期貸款、發行股票以及股份參與對工業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形成了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混合生長的德國經濟模式,這也是德國股份經濟發達但股票市場規模較小的主要原因。
日本也是如此。由於資本原始積累不足,工業資本對銀行資本嚴重依賴,銀行資本對工業資本一直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到1902年工業資本不及銀行資本的1/2.而且由於日本財閥企業一般都是以家族總公司為中心的所謂“家族總公司—直係公司—旁係公司”的特殊持股關係,結成“家族康采恩”的形式,大財閥企業的股票一般並不廣泛發行,隻賣給與其家族有密切關係的金融機構和少數人,因此在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中,個人持股比率低於50%,法人持股比率占半數以上。在法人持股中,特別是金融機構的持股比率較高。在日本企業的資金融通中,考慮到金融機構在間接金融方麵所占的地位,加上其持股比率的增大傾向,可見金融機構對日本企業資本結構影響之大,這對股票市場發展無疑是一種約束。
總之,美國、德國、日本三國的工業化進程中,工業企業的大規模發展無不借助了股份公司形式,股份公司的推廣帶來了股票發行規模的急劇擴張,股權融資成為公司製度下最為重要的融資方式,這也帶動了股票市場的大發展。雖然由於德國和日本特殊的金融體製,銀行中介及普通法人掌握了大量股份,因而股票流通市場不如美國發達,但毋庸置疑,發達的股份公司及股票市場是工業化進程不可或缺的階段。
2.債權融資方式存在差異
受不同金融製度安排的影響與製約,各國股份製公司的債權融資方式選擇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由於美國銀行係統一直實行分散化政策,商業銀行的業務種類受到嚴格的限製,主要為企業和居民提供短期金融服務,因此,美國公司製企業的外部融資自然隻能選擇債券和股票形式,無法考慮銀行貸款。當企業需要債權融資時自然會選擇發行公司債券。德國銀行是全能製銀行,能為個人和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公司可以在有抵押品的情況下較為容易地取得銀行貸款,因此,銀行貸款是其首選的外部融資方式,公司債券比重很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形成了主銀行製度,金融機構蓬勃發展,日本企業很容易取得主銀行的貸款,而幾乎沒有銀行係統以外籌集資金的渠道。即使是最安全的大企業也會發現,要麼債券市場對他們是關閉的,要麼成本過高,難以承受,這部分因為銀行的政治權利。即使允許企業發行債券融資,由於個人投資者和非金融機構的機構投資者尚未形成,企業債券主要由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消化,公司債券事實上隻是貸款的另一種表現方式。
綜上,各國企業製度的變遷及融資方式的選擇具有明顯的共性:在傳統企業製度下,各國企業普遍選擇內部融資為主的融資方式;現代公司製度建立初期,股權融資為主、債權融資為輔的外部融資成為股份製企業的主要選擇;較為成熟的股份製公司則遵循融資優序理論,內部融資重新成為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外部融資中則以債權融資為先,股權融資為後。各國融資方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具體選擇何種債權融資形式,金融製度安排則是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市場主導型的美國主要選擇債券融資,銀行主導型的德、日以銀行貸款作為債權融資主體。
2.4.3 對我國融資模式的啟示
企業采取什麼樣的融資模式是由各國的資本市場發展狀況和經濟發展狀況所決定的。以證券融資為主的英美模式和以銀行融資為主的日德模式,究竟孰優孰劣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客觀地說,各有利弊。從發展的角度看,以日德為代表的“銀行導向型”融資模式使企業更注重長遠發展,有利於形成技術與資本密集型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增強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使其成為國民經濟複蘇與崛起的支柱產業。相比之下,英美模式銀企關係較為鬆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但從經濟與金融穩定的角度看,日德模式由於銀行與企業之間相互持股,排斥了市場競爭,容易掩蓋財務危機與各種矛盾,當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很可能出現金融危機,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銀行業發生的不良資產危機,甚至破產倒閉已經說明了這一點;相反,英美模式成功發揮了市場機製和法律監管的作用,雖然銀行與企業破產的比率較高,但有利於把損失限製在最小程度,不易引起整個經濟的劇烈震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