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貨幣市場總體統一過程中,要在承認各市場交易主體差異的基礎上,重點從宏觀上統一市場參數的選擇和運用,統一交易法規,統一行政管理辦法,統一市場運作程序,統一市場交易體係,在微觀上統一市場的準入條件,統一規範市場主體的行為方式,最終形成全國性統一貨幣市場。
三、穩步推進貨幣市場利率市場化改革
利率市場化是指通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製,由各金融機構根據資金市場的供求變化來自主調節,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引導,以同業拆借利率為基礎,各種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檔次的有效傳導利率體係。利率市場化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需求,利率的市場化直接關係到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一個市場化的利率體係為中央銀行運用公開市場業務工具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具備了以下有利條件
1.我國的宏觀經濟基本穩定。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勢頭良好,多年來GDP的增長速度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國即便是麵對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衝擊,也表現出了較強的風險抵禦能力。此外我國貨幣市場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規模,市場上的資金供求基本平衡,入市主體多元化,成員數量進一步擴充,增加了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擴大了市場的覆蓋麵和市場的縱深。這就為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利率市場化已經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探索始於20世紀末。2000年9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出關於改革我國外幣管理體製的通知,標誌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國家提出了“穩步、漸進”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策略:即原則上遵循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農村、後城市;先大額、後小額的基本步驟。目前,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隨著我國金融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996年在國債發行中正式引入了價格競爭的招標方式發行,發行利率已經完全由競價決定;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得到統一,市場中單個交易品種在每個交易日的加權平均利率(全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Chibor)已經形成。金融債券也開始走向市場;1998年3月我國改革了再貼現利率及貼現利率的生成機製,實際上放開了貼現和再貼現的利率;1998年10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擴大了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浮動幅度和範圍;從1999年9月23日開始,吸收政策性金融利率招標發行的經驗,銀行間債券市場國債發行也成功實現了利率招標發行;1999年10月,又進一步放開對保險公司5年以上、3000萬元以上存款的利率;隨後,對於股票質押融資以及利率的確定也在原則上放鬆了管製;2000年9月成功實現了境內外幣利率改革。2002年,對八家農信社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進行試點,自主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大大提高。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放開了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利率、允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部分存款種類的計結息規則。2007年人民銀行又正式推出了“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成為我國貨幣市場中的基準利率,中國為人民銀行宏觀調控的實施提供了更為精確的“參照標尺”。
3.商業銀行風險意識和內在約束不斷加強。多年來金融體製改革取得了成果,我國商業銀行風險意識和內在約束意識在不斷增強,銀行的資產質量在穩步提高,信貸無序擴張和利率失控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企業對利率市場化的承受能力在提高,企業以及居民的風險意識和對利率波動的敏感性也在不斷增強。
4.市場交易技術手段不斷發展,交易日趨活躍。目前,我國的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外彙交易市場等已經借助於網絡運行平台,實現了集中統一操作。
(二)利率市場化條件下貨幣市場利率的作用
市場化貨幣市場利率是利率市場化的關鍵環節。從我國開放利率的大體順序看,應該先實現貨幣市場利率的市場化。貨幣市場利率包括同業拆借利率、國債回購利率、國債現貨利率等。
從利率形成的機理看,貨幣市場利率對於社會資金供求關係有著靈敏性和高效性的特征,是反映市場資金狀況、衡量金融產品收益率的重要指標。由貨幣市場形成的價格信號,也是中央銀行監控市場利率水平,預測市場利率走勢,製定基礎利率的重要依據。西方許多國家利率市場化都先從發展貨幣市場入手,通過增加金融資產品種和規模,先使非貸款類短期金融資產利率自由化,產生一個可靠的貨幣利率信號,形成對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的促動,最終建成市場化的利率體係。
利率市場化之所以需要特別強調以貨幣市場作為基礎,這是因為:
1.貨幣市場是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的主要窗口,中央銀行能夠主動地對貨幣市場利率以及金融機構進行調控。貨幣市場的參與主體主要是金融機構,在國民經濟中處於核心地位,通過它們的作用,可以影響和帶動企業、居民和整個社會的經濟和經營行為,帶動社會的市場風險意識和經營意識的提高。
2.市場化的利率首先是貨幣市場交易的結果。競爭性的貨幣市場交易,形成金融產品的市場交易價格。競爭性貨幣市場交易過程本身,就是金融產品價格由市場決定的過程。沒有貨幣市場的發展,就沒有所謂的利率市場化過程。
3.貨幣市場利率是商業銀行決定其存貸款利率的基礎。貨幣市場的利率水平反映著市場資金的供求關係,成為商業銀行確定存貸款利率的重要依據。目前,國際金融市場上商業銀行普遍采用貨幣市場利率加點和減點的方法確定其存貸款利率,正是依照這個道理。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大部分是貸款(占資產運用的70%),在貨幣市場交易比重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必然會受到基本市場環境的製約。同時,我國貨幣市場中存在著市場利率與官定利率並存的現象。利率的嚴格管製,難以真實地反映資金供求關係,使利率作為貨幣政策工具在傳導貨幣政策過程中出現誤差,影響了貨幣政策工具的效果。中央銀行應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係。
這樣,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操縱基準利率實現對金融機構和貨幣市場的有效調節,迅速實現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意圖。因此,要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從總體上發揮我國貨幣政策工具的調控效果,就必須大力推進貨幣市場建設,實現貨幣市場利率市場化。
(三)進一步穩步推進貨幣市場利率市場化的設想
1.擴充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作為市場參照利率的嚐試。貨幣市場利率是包含多種利率品種在內的利率體係。當前在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已經成為市場基準利率的情況下,我國可以進一步嚐試選擇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作為市場參照利率進行。
短期國債作為金邊債券,其利率是確定其他金融資產價格的基準利率。我國已從1996年開始嚐試國債發行市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1998年對政策性銀行的金融債券施行了利率招標發行,初步實現了金融債券發行的利率市場化。中央銀行要積極采取措施,在進一步完善同業拆借市場基礎上,重視發展國債市場和票據市場,並讓夠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行金融債券,進一步理順存貸款利率與其他諸如再貸款利率、有價證券利率的關係,按期限、成本、風險拉開檔次,進而推動整個貨幣市場利率體係的市場化。
2.逐步理順各類利率的關係,加強貨幣政策工具的傳導效應。
第一,主要理順中央銀行的利率關係。中央銀行的存貸款利率是決定利率政策和構成利率結構體係的中心環節,間接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實施首先要求中央銀行的利率形成機製和基準利率的決定能真實地反應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
目前需要解決如下一些問題:(1)完善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再貸款利率結構,適當增加再貸款利率檔次,使中央銀行在再貸款期限選擇上更加靈活。(2)繼續完善存款準備金製度。可以考慮取消較高的準備金存款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作為貨幣政策工具的實際作用。(3)進一步完善再貼現利率。再貼現利率主要是解決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問題,我國再貼現利率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扭曲現象,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再貼現主要是為了解決貸款規模的問題。
今後的改革就是要發揮再貼現利率在貨幣市場利率的導向作用。通過調整再貼現利率,引導商業銀行利率變化並傳導給資金市場和企業,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目的。
第二,理順中央銀行利率與商業銀行利率之間的關係。中央銀行利率和商業銀行利率的關係主要表現為準備金率、再貸款利率和再貼現率與商業銀行利率之間的關係。理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之間的關係就是要在中央銀行確定基準利率時,充分照顧商業銀行的利益,擴大商業銀行決定利率的自主權,在政策範圍內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貸款利率,改革利率的存貸款計息方法,逐步向國際慣例靠攏。國際市場通行的利率計息方法是利率水平按單利製定,結息按複利計算,結息方式由客戶與銀行協商。長期以來,中國製定存貸款利率采用複利方法,結息采用單利計息方法,這種方法不利於國內銀行業的競爭,應加快存貸款利率計算方法的改革,實行單利的利率水平。
第三,理順商業銀行各類利率之間的關係。簡化存貸款利率種類,理順各項存款利率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一種合理的存貸款利率結構體係;簡化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期限結構,規範各類貸款利率;設置合理的存貸款利率結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期限越長,利率越高,反之越低。
第四,理順商業銀行利率與貨幣市場利率、資本市場利率之間的關係。要使資本市場上的各種債券、商業銀行利率與貨幣市場上的同業拆借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等之間形成合理的比例關係和相互影響作用機製,就必須在中央銀行利率、商業銀行利率、債券利率基本理順的基礎上,形成各種利率之間合理的比價關係。
3.建立和健全利率市場化周邊機製,為利率市場化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1)要借鑒和參考國外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製定有關法律法規,使利率市場化開始時就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並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不斷修正和完善這些法規。
(2)要建立金融監管機製。根據法律法規,規範、約束和監督金融市場參與者的金融行為,使他們既能利用金融市場的便利性,靈活、高效地從事金融活動,又能遵紀守法,實現政府監管、社會監管和金融機構內部自律性監管的有機結合,相互督促,相互製約。
(3)要建立和健全信息收集和披露機製。信息收集和披露機製是有效監管的基礎,也是增強監管力度和作用的促進器,是自律管理的外在推動力。對防範金融風險、穩定金融市場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