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本量利分析(1 / 3)

1.本量利分析模型

本量利分析是一個將成本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並假定產銷量一致,根據成本、業務量、利潤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預測和決策分析的一種方法。

本量利分析是以各因素之間的關係為基礎的,其相互關係為:

(1)銷售收入等於單位產品價格(簡稱單價)乘以產品銷售數量。

(2)變動成本總額等於單位變動成本乘以產品銷售數量。

(3)在相關範圍內,固定成本總額不變。

(4)產品單價減去單位變動成本為單位邊際貢獻,單位邊際貢獻與產品銷售數量的乘積為邊際貢獻總額。

(5)邊際貢獻與固定成本的差額為利潤額(若為負數,則為虧損額)。

即:

單位產品銷售價格×產品銷售數量=銷售收入單位變動成本×產品銷售數量

=變動成本總額(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品銷量

=邊際貢獻-固定成本總額

=利潤

可見,影響利潤的因素有四個,即單價、產品銷售數量、單位變動成本以及固定成本總額。它們中的任何一個發生變化,都會改變公司的利潤數額。

本量利關係的數學表達主要有三種形式:

(1)損益方程式。

①基本的損益方程式。

目前多數企業都使用損益法來計算利潤,即首先確定一定期間的收入,然後計算與這些收入相配合的成本,兩者之差為期間利潤:

利潤=銷售收入-總成本

由於:

總成本=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單位變動成本×產量+固定成本

銷售收入=單價×銷量

假設產量和銷量相同,則有:

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

“例7-5”某公司每月固定成本12 000元,生產一種產品,單價20元,單位變動成本10元,本月計劃銷售2 000件,求預期利潤。

利潤=20×2 000-10×2 000-12 000=8 000(元)

這個方程式是明確表達本量利之間數量關係的基本方程式,在規劃期間利潤時,通常把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視為穩定的常量,隻有銷量和利潤兩個自由變量。給定銷量時,可利用方程式直接計算出預期利潤;給定目標利潤時,可直接計算出應達到的銷售量。

②損益方程式的變換形式。

(2)邊際貢獻方程式。

①邊際貢獻的概念。

邊際貢獻是指銷售收入減去變動成本以後的差額,即:

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

如果用單位產品表示,即:

單位邊際貢獻=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邊際貢獻是產品扣除自身變動成本後給企業所做的貢獻,它首先用於收回企業的固定成本。如果還有剩餘則成為利潤,如果不足以收回固定成本則發生虧損。

邊際貢獻率可以理解為每一元銷售收入中邊際貢獻所占的比重,它反映產品給企業做出貢獻的能力。與邊際貢獻率相對應的概念是“變動成本率”,即變動成本在銷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率。

變動成本率=變動成本÷銷售收入×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