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孔子也做納稅籌劃。
在財稅方麵,孔子反對聚斂;在開支方麵,提倡節用。他在《論語》中說:“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孔子認為,做事應敬業,講信用,節約開支,富有愛心;重要的不是財富的多少,而是公平的原則。他反對貧富差距過度,主張“仁治”。孔子雖然未在他的語錄中提及諸如“納稅籌劃”、“稅收籌劃”、“避稅籌劃”、“節稅籌劃”等方麵的詞語,但其思想中已包含了人們應通過安排、籌劃自身行為,以達到減少支出目的的節儉觀念。他主張國家不應橫征暴斂,而應該頒布各種稅收優惠政策,以激勵人們努力做好自身工作。我們今天所說的“納稅籌劃”、“節稅籌劃”等概念,即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通過對事前、事中、事後的合理安排和籌劃,充分運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做到不多交一分稅,也不少交一分稅,從而達到節儉稅收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孔子作為中華民族的“聖人”,其曆史功績影響了中國數千年。孔子幾千年前提出的許多做人、行事的道理至今仍廣為流傳,有的甚至傳到國外。孔夫子的會計之道也同樣被後人所借鑒。對於從事會計工作和準備從事會計工作的現代人來說,都應時時回溯會計第一人——孔子。是他,給這個領地播撒了文明的種子,注入了思想的精髓。雖然,“仲尼不出”未必是萬古如長夜,但仲尼不出,中華文化肯定要喪失許多光彩,孔子對包括會計文明在內的中華文化的影響古今中外無人能及。
1.會計的基本假設
組織會計核算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即在組織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決與確立核算主體有關的一係列重要問題。這是全部會計工作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內外會計界多數人公認的會計核算基本假設有以下四個。
(1)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指的是會計核算服務的對象或者說是會計人員進行核算采取的立場及空間活動範圍的界定。組織核算工作首先應明確為誰核算的問題,這是因為會計的各種要素,例如,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都是同特定的經濟實體,即會計主體相聯係的,一切核算工作都是站在特定會計主體立場上進行的。如果主體不明確,資產和負債就難以界定,收入和費用便無法衡量,以劃清經濟責任為準繩而建立的各種會計核算方法的應用便無從談起。因此,在會計核算中必須將該主體所有者的財務活動、其他經濟實體的財務活動與該主體自身的財務活動嚴格區分開,會計核算的對象應是該主體自身的財務活動。
這裏應該指出的是,會計主體與經濟上的法人不是一個概念。作為一個法人,其經濟上必然是獨立的,因而法人一般應該是會計主體,但是構成會計主體的並不一定都是法人。比如,從法律上看,獨資及合夥企業所有的財產和債務,在法律上應視為所有者個人財產延伸的一部分,獨資及合夥企業在業務上的種種行為仍視其為個人行為,企業的利益與行為和個人的利益與行為是一致的,因此獨資與合夥企業都不具備法人資格。但是,獨資、合夥企業都是經濟實體、會計主體,在會計處理上都要把企業的財務活動與所有者個人的財務活動分開。例如,企業在經營中得到的收入不應計為其所有者的收入,發生的支出和損失,也不應計為其所有者的支出和損失,隻有按照規定的賬務處理程序轉到所有者名下,才能算其收益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