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繁多的財務數據和高深的財務報表,你是否也感到頭疼?會計要素、會計等式與財務報表到底有何奧秘?怎樣才能在這些數據中分析出利潤?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夫子是後人對他的愛稱。這位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學問家、道德家,不僅是世界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具有很深造詣的會計。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評選出人類曆史上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孔子位居榜首;1988年1月,曆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共同簽署了《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宣言》,稱“人類要想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2 500多年前的孔子那裏去汲取智慧。”
(1)孔子也是會計出身。
孔子年輕時,便與會計打上了交道,成了會計的老行尊。當時,在魯國執政的大貴族是季氏,孔子就是在季氏的手下當上了一名主管倉庫會計的小官吏——委吏,一個小小的專管財物收支記錄的官職,每個月拿到的錢糧很有限,隻能夠養家糊口。那時候的會計沒有分工牽製、崗位輪換一說,孔子凡事都得自己動手。由於當時沒有筆墨紙硯,孔子隻能用刀和竹片“記賬”。
(2)孔子的權責發生製原則。
孔子的一生,把“禮製”看得比什麼都重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即凡不合乎禮製的東西,你連看也不要去看它;凡不合乎禮製的言論,你連聽也不要去聽它;凡不合乎禮製的話,你無論如何也不要去講。他認為會計亦在禮帛約束之列,一切收支事項務必以禮製為準繩。當收則收,既不許少收,也不可超過規定的標準多收;當用則用,既不可因少用而違禮,亦不可違反財務製度濫用無度。這種思想好比現代會計中所說的“權責發生製原則”,即凡是本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本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
(3)孔子的謹慎性原則。
那時候的會計工作雖然簡單,但孔子卻很投入。他終日守在庫房裏,數著數碼,劃著記號,監督著倉庫的財物出入。他謹慎地(好比現代會計所說的謹慎性原則)記錄著財物的出入事項,即在竹簡上刻畫、登記,力求使每一筆“賬目”都正確無誤。現代會計工作,同樣是一項繁瑣的事。會計人員要把企業每天發生的交易和事項逐日逐筆地做好記錄,反映在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上,每一筆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都必須有相應的會計資料作為證據,以待查證。在處理以上會計交易和事項的同時,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準確、可靠,我們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謹慎性原則”,這不僅要求我們在處理會計業務時要保持認真和一絲不苟的態度,還要求我們在選擇會計處理方法時必須謹慎,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也不得少計負債或費用。
(4)孔子的真實性、獨立性原則。
孔子也是一個頗有心計的人,他15歲時便立誌於學,研究問題總是“發奮忘食,樂以忘憂”,最後總要追究出一個結果,他對待倉庫會計這項工作的態度亦如此。做會計的關鍵是什麼呢?孔子每每想到這個問題,便琢磨不已,日子久了,他從中悟出一個道理。一次,他語重心長地對旁人說:“會計,當而已矣。”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內涵深刻,高度凝練。
會計工作的要害在於“當”字,即真實性與中立性,一個“當”字,也是對現代會計的“真實性原則”和審計中的“獨立性原則”的高度概括。真實性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獨立性原則要求審計人員和審計工作必須處於中立的條件下,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響,客觀地判斷企業會計資料和數據的真實性、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