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基本思路是在借鑒前人的理論成果基礎上,從四個方麵展開探討:首先,視跨國公司為一個多維行為主體,置於經濟—政治分析框架中分析其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運用和借鑒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和規製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分析揭示跨國公司行為及行為動機。跨國公司的經濟學研究在層次上有宏觀和微觀之分。宏觀分析集中於在國家與產業層次上,微觀分析則以企業為基礎,探討個別跨國公司在海外的經營行為,包括生產、投資、管理、銷售等。本書介紹的跨國公司理論與實證分析是以宏觀分析的文獻為主,在分析過程中更多的是將跨國公司作為一個整體,探討跨國公司的行為以及給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關係帶來的影響。
其次,在理論分析之前,有必要提供一個跨國公司行為背景,這就是跨國公司所處的運行環境。因為任何一個行為主體的行為及其特征都是與行為主體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的。本書將跨國公司置於國際政治、經濟、競爭的大環境中動態地考察其行為,並視其行為是對運行環境的變化做出的戰略反應,以此為基礎區分行為主體與環境因素的不同作用,以期尋求更深層次的理論聯係。
再次,由於跨國公司從事一體化國際經營活動的運行環境不同於國內企業,在引起環境差異的諸多因素中,各國社會、政治、文化的差異是最為根深蒂固的。在涉及國別進入障礙時,跨國公司所遇到的市場不完全更具複雜性,為了將市場內部化,克服市場失靈,跨國公司的行為還會表現出政治因素。然而,無論跨國公司的政治行為是怎樣的,它都是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一個環節,終究是為其經濟目標(或商業利益)服務的。
最後,從跨國公司的雙重屬性出發,揭示其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對國際經濟關係造成的影響。跨國公司是與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國際分工相適應的先進的企業組織形式,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它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直接投資,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跨國並購,是一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是世界範圍內的產業結構大調整,這一過程積聚了人類曆史上空前的儲備資源、金融技術、法律手段、政府功能。它對於21世紀國際經濟格局和國際經濟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不僅關係到發達國家經濟,而且也關係到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和市場的發展,甚至影響國家和企業的關係。跨國公司這一經濟巨人,其行為無論對母國還是東道國都是把雙刃劍,當今國際上許多重大問題都與跨國公司的行為及其後果有關。
本書沿著以上基本思路,努力體現出幾個特點:一是針對西方跨國公司行為主流理論的不足,全麵的對跨國公司的行為進行分析,既分析直接投資行為,也分析政治行為。二是注重實證分析,力圖使描述、理論分析和觀點建立在可信的實事基礎上。三是體現多學科理論的綜合運用。有針對性地對一些國內外在跨國公司投資過程中關注最多的問題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公共選擇理論、國際經濟關係的有關理論,給予較詳細的分析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