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什麼都不用擔心的美國農民(1 / 1)

貿易補貼

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其產業結構和核心競爭力都處於優勢地位。美國的農業非常發達,其農業勞動力在美國總就業人數中所占比重不到3%。但是,就是這些農民,不僅可以養活美國3億人,還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在國際市場上,美國的小麥、大豆和玉米占有率分別高達45%、34%和21%以上。而這種強勁的出口勢頭除了與美國的農業體製、科技進步有關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實施的農業補貼政策。

對於美國的農民而言,無論你在地裏種什麼,玉米、小麥、棉花、大豆……幾乎都不用擔心將來賣不出去,也不用擔心風澇災害會造成減產絕收,因為在他們背後,有美國的農業補貼。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美國政府長期對農業提供著補貼這把牢固可靠的保護傘。據統計,美國每年的農業補貼約為400億美元。這個數字細化一下,就是平均每100美元的農業產值中,農業補貼就有20一30美元。而且,形式繁多,種類各異,每年平均每個農戶能從政府那裏得到1萬多美元補貼。美國農業補貼條款的適用範圍也很廣泛,幾乎覆蓋了所有大宗農產品。美國農業部的統計表明,2001年,美國的農業直接補貼已占到農場農業總收入的11%,占農場農業淨收入的42%。

可以想象,美國農民吃了這顆“定心丸”,必然會大大提高生產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美國農業的穩定發展。但是一旦將這種補貼放到國際貿易體係中來,就可以看到它給其他國家帶來的不公平。

高額的農業補貼使得美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顯著價格優勢。舉例說明,2008年,中國政府提供的糧食直接補貼為151億元人民幣,農資綜合直補為638億元人民幣,總計789億元人民幣,而美國的農業補貼達到400億美元,約2800億元人民幣,其間的差額為2000多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在國際市場上美國農民可以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賣出自己的農產品,而且一切因降價帶來的損失也由美國政府承擔,美國農民自己不用擔心,這就是中國農產品難以與美國農產品競爭的根源。這對於那些國力較弱,無力提供補貼的發展中國家則極為不公,因為他們的農民無法與美國進行價格戰,從而導致農產品賣不出去,他們的利益因此會受到嚴重損害。

貿易補貼,就是指一個國家的政府或者公共機構,采用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向本國出口企業提供現金補貼,或者提供財政上的優惠。

毫無疑問,貿易補貼有利於提高出口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貿易補貼又會使外國同類企業受到不利影響,容易導致不公平貿易競爭。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國際貿易中,關於貿易補貼的爭執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實際上,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框架裏,其他國家針對美國的國內農業補貼做法所提起的訴訟可謂此起彼伏,基本上都在要求美國大幅降低補貼,以保證正常的世界農業秩序。但是,美國為了確保本國農業出口的利益,總是以各種理由延緩甚至拒絕降低補貼。以棉花為例,農業補貼使美國農場主得益,但發展中國家的大量窮人卻遭受損失。

目前,反補貼同反傾銷一樣,已經成為當前國際貿易中的突出問題。為了規範反傾銷與反補貼的行為,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達成了《反傾銷協議》與《反補貼協議》。而世界各國為了保護國內產業,紛紛根據規定,製定了各自的反傾銷、反補貼法,並在必要時征收反傾銷或反補貼稅。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也遭遇了國外的反補貼調查。

2004年4月13日,加拿大邊境服務署對產自中國的燒烤架發起反補貼立案調查,這是中國遭受的第一起反補貼調查案件。在這之後不久,加拿大又對來自中國的碳鋼和不鏽鋼緊固件、複合地板同時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到2004年11月19日,加拿大邊境服務署作出終裁,決定終止燒烤架反補貼調查,並將退還已征收的臨時反補貼關稅。由此,中國在首起針對自己的反補貼調查案中取得了勝利。但是,來自中國的緊固件卻被認為百分之百受到了中國政府的補貼,從而受到了增加關稅的打擊。

上述案件拉開了國外對中國出口產品征收反補貼稅的序幕,對中國企業來說有著長遠的警示意義。就目前的國際貿易形勢看,補貼與反補貼的鬥爭將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激烈,中國也在大力加強反傾銷與反補貼的立法與實踐。

每天多學一點點

獲得貿易補貼的出口商品會在國際市場上年擁有顯著的價格優勢,但這種行為卻會讓其他國家失去公平的貿易機會。經濟全球化需要貿易公平化和自由化,隻有消除了貿易補貼、關稅和保護主義,才能真正實現共同發展,否則,勢必引起愈加激烈的貿易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