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工業論
20世紀初葉,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還是鬆杉蔥鬱、生機勃勃。大約有4000隻左右的鹿在林間出沒,凶惡殘忍的狼是鹿的大敵。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很想讓凱巴伯森林裏的鹿得到有效的保護,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凱巴伯森林為全國狩獵保護區,並決定由政府雇請獵人到那裏去消滅狼。槍聲在森林中震蕩。在獵人冰冷的槍口下,狼接連發出慘叫,一命嗚呼。經過25年的獵捕,有6000多隻狼先後斃命。森林中其他以鹿為捕食對象的野獸(如豹子)也被獵殺了很多。得到特別保護的鹿成了凱巴伯森林中的“寵兒”。在這個“自由王國”中,它們自由自在地生長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樹木,過著沒有危險、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總數超過了10萬隻。10萬多隻鹿在森林中東啃西啃,灌木叢吃光了就啃食小樹,小樹吃光了又啃食大樹的樹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難逃厄運。森林中的綠色植被一天天在減少,大地露出的枯黃一天天在擴大。災難終於降臨到鹿群頭上。先是饑餓造成鹿大量死亡,接著又是疾病流行,無數隻鹿消失了蹤影。兩年之後,鹿群的總量由10萬隻銳減到4萬隻。到1942年,整個凱巴伯森林中隻剩下8000隻病鹿在苟延殘喘。
羅斯福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殺的惡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護者!盡管狼吃鹿,但它卻維護著鹿群的種群穩定。這是因為,狼吃掉一些鹿後,就可以將森林中鹿的總數控製在一個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會被鹿群糟蹋得麵目全非。同時,狼吃掉的多數是病鹿,亦有效地控製了疾病對鹿群的威脅。而羅斯福下決心要保護的鹿,一旦鹿的數量超過森林可以承載的限度,就會摧毀森林生態係統的穩定,給森林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也就是說,過多的鹿會成為毀滅森林的罪魁禍首。
美國政府為挽救滅狼帶來的惡果,於20世紀70年代製定了“引狼入室”計劃。而這項計劃卻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未及時實施。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引狼入室”計劃終於在1995年得以實施。當美國政府把從加拿大運來的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後,森林中又煥發勃勃生機。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人類對鹿這樣的弱者具有天生的同情心,由同情心泛濫而采取的保護卻常常因違背自然規律而適得其反。在國際貿易中,也存在著這種情況。
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基本戰略一直是發展麵向國內市場的工業,用關稅和限額等貿易限製來鼓勵國內工業品代替出口。在這種貿易思想的影響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幼稚工業論盛行。許多發展中國家試圖通過限製工業品進口,促進本國製造業生產的方式來加速它們的發展,以本國產品來替代國外進口品。
發展中國家具有製造業的潛在比較優勢,但發展中國家新建的製造工業,最初不能與發達國家已經成熟完善的製造業競爭。為了使新成長的製造業獲得立足之地,政府應該暫時給予政策、財政、技術、人才等多方麵的支持,直到它們足夠強壯,能參與國際競爭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