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把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與紅色景點結合起來,做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孤立地去發展一點一地的紅色旅遊,往往缺乏輻射力和影響力,我們應結合甘肅省悠久的曆史文化、多彩的民俗風情和秀麗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通過開發一批精品旅遊項目,來增強全省紅色旅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對各地的山水、人文資源進行整合,係統推出,綜合利用,做到“以紅色旅遊為主軸,帶動其他旅遊產品的發展;以其他旅遊產品為後盾,推動紅色旅遊的發展。”例如甘肅宕昌哈達鋪紀念遺址可與官鵝溝風景區結合開發,岷縣的岷州會議紀念館可與臨近的漳縣貴清山、遮陽山等一批省級名勝景區結合開發;定西與會寧的紅色旅遊題材結合打造紅色旅遊走廊,迭部縣臘子口紀念遺址與甘南藏族自治州豐富的民俗風情旅遊資源、草原生態旅遊資源結合起來綜合開發,六盤山區的各種旅遊資源可以整合開發。這樣,既達到了達到了使遊客寓教於樂的目的,也達到了增加經濟收入的目的。
七、《讀者》:文化產業的一麵旗幟
《讀者》雜誌自1981年在蘭州創刊至今,暢銷全國25年,長盛不衰,見證和參與了一個時代,創造了《讀者》的傳奇,成為甘肅文化產業的一麵旗幟。
《讀者》雜誌在過去25年中,獲得甘肅省委、省政府、國家新聞出版署以及中央電視台、各種群眾團體頒發的獎項近百個。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親自到《讀者》編輯部視察。從1991年至2000年,《讀者》雜誌連續10年發行量排在中國8000種雜誌前5名(三次第一),據世界期刊聯盟(FIPP)的最新統計表明,《讀者》已成為繼美國《讀者文摘》、《國家地理》、《時代周刊》之後世界發行量排名第四、亞洲第一的綜合類期刊。
一本誕生於西北腹地的雜誌,卻最先借著改革的春風,得到了全國千萬讀者的認可,獲得“中國人心靈讀本”的美譽,其奧妙何在?
(一)《讀者》在甘肅誕生的條件
1.豐厚的文化底蘊是《讀者》在甘肅誕生的曆史條件。甘肅的經濟社會發展雖然相對落後,但甘肅的文化底蘊卻極其豐厚,即使與內地比較也是一枝獨秀,有其優越的條件。甘肅地處交通要道,曾是各民族文化的交彙地。東漢時期,班超經甘肅出使西域。當時甘肅地區的文化完全可以與內地相媲美。十六國時,甘肅地區又是儒釋道文化交彙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在甘肅地區有很深的根基,平涼崆峒山,是道教的著名聖地,而佛教則經由甘肅地區向內地傳播。那時甘肅地區的文化代表了當時的先進文化。同時,那時世界的一些先進文化也經甘肅境內的絲綢之路向境外傳播。到了唐代,敦煌文化是唐文化的代名詞。後來,黨項建立的西夏國,包括了今甘肅地區西北部地區,與宋朝經濟文化聯係極為密切。總之,甘肅地區地處東西交通的咽喉要塞,乃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地,自古中西文化的交彙之處,甘肅地區的文化自漢朝以來一直處於中國文化的前列。這是《讀者》在甘肅創刊並走向成功的曆史文化根源。
2.甘肅自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敢為天下先,而又實事求是的思想群落,是《讀者》在甘肅出現的人文條件。甘肅雖然地處西北一隅,但其通往邊疆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文化積澱,使得甘肅在新時期到來時就站在了思想解放的前列。20世紀80年代,甘肅的《當代文藝學思潮》曾是國內獨家專門研究文藝思潮的刊物。《甘肅社會科學》倡導思想解放,實事求是,成為國內著名的核心期刊之一。甘肅的《絲路花雨》、《大夢敦煌》劇目更是聞名全國,走向世界。此外,在曆史、哲學、宗教學等方麵,甘肅的學者們勇於探索,發表既有利於思想解放,又遵循實事求是的觀點,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引導下,《讀者》在甘肅出現,也是偶然中的必然。
(二)《讀者》的成功之道